2017年6月,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前夕,萧致治教授主编的《鸦片战争史》第二版问世了。此书和20年前的初版相比,补入了许多新成果,字数由66万字扩充到90.5万字,显示了鸦片战争研究的许多新进展,而且由平装本改为精装本,装帧美观,图文并茂,是一部关心中西关系变化发展和近代历史的读者不可不读的优秀读物。
记得20年前,《鸦片战争史》初版发行时,因为适值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强占的中国宝岛香港回归前夕,立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华读书报、香港大公报等十多家报刊纷纷发表评介文章,盛赞该书。中国史学会会长戴逸教授称赞:“此书观点正确,文笔流畅,不少地方有所创新,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学著作,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时年84岁的老教授陈锡祺先生说:“《鸦片战争史――中国历史发展中第三次社会大变革研究》是66万言的皇皇巨著,附有地图和图片30多幅,可说是迄今为止篇幅最大的一部鸦片战争史,而且是一部水平颇高的学术专著”,“毫无疑问是当前鸦片战争史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中央主要领导也特别关注,曾通过中共福建省委点名索览。而且同年也相继获得中央第三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华东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第十一届优秀著作一等奖。足见此书是一部受到广泛肯定的优秀著作。
此次经过作者精心增补的第二版,内容较初版更加丰富。其中最耀眼的亮点是增补了十多万字的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西文化交流。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始于16世纪末利玛窦等天主教传教士来华,到了鸦片战争前后,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内容既有西学东渐,也有中学西传,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天文历法、历史地理、数学理化、生物医学、先进机械技术、音乐美术等等。而且无论是对中国及东亚各国,还是对西欧各国,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书分明朝末年、清代初年、清代中叶三个阶段,系统扼要地介绍中西文化交流的实情,对于系统了解这段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极有帮助。其中许多情节生动感人,极富感染力。
荷兰是17世纪前期,继西班牙、葡萄牙之后称霸海上的霸主,本书初版只重点叙述了荷兰人怎样侵占台湾、郑成功怎样收复台湾的经过,第二版则增补了同一时期荷兰与清朝政府之间的密切交往,乃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对于鸦片战争的经过,尽管初版已叙述得相当详尽,第二版拾遗补缺,汲取近年的研究新成果,还是作了几处重要补充:一是根据英国档案馆发掘的新资料,补充了1833年广东珠江海口淇澳岛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把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提前了8年;二是补充了英国全权代表义律和伯麦在1841年7月的广东特大台风中差一点葬身鱼腹或成为清巡防船俘虏。如果不是侥幸得救,对于鸦片战争的历史或许会产生一定影响。三是1841年9月的定海之战,英军伤亡最大,英方讳莫如深。由于近年在舟山岛上发现一个英军一个团死亡400多人的合葬墓的墓碑,足以证明英军在鸦片战争中牺牲最大的战役,不是镇江之战,是第二次定海之役,从而否定了以往的传统说法。
清军在鸦片战争中节节失败,从中有许多教训值得总结。其中一贯“重陆轻海”的海防思想,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思想根源。第二版专立一节,对此着重进行了分析研究,应该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重要补充。
自从1517年葡萄牙人首次来华,至今整整过了500年。500年前,无论是西欧还是东亚,从社会发展角度衡量,当时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差距很小。由于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刺激了西方航海事业的大发展。早期殖民者依靠殖民掠夺了大量财富,成为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正是依靠这些原始积累,西方资本主义才得到快速发展,横行全球几个世纪。可是,而今的西方,已由迅猛发展逐渐走向衰落,而东方和许多被殖民的国家,则纷纷走上了发展复兴之路。世事沧桑,鉴往知来,此中经验教训值得好好总结。本书的《结束语》,言简意赅地作了扼要的总结,给人启迪,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