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诚而言,出版社改制后入职的编辑无事业编制,相对应的住房福利、子女入学等优惠待遇都消失,加之出版行业总体待遇不高,能在出版机构坚守的,确实是出于对职业的热爱。
■图书编辑不能定位成“为他人做嫁衣裳”,而要融入主观能动性,搭建读者与知识传播的桥梁;同时要甘于奉献,“淡中识真味,常里识英奇”,强化学科观念和专业化意识,以独特的创意开辟出一片天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图书编辑是科技文化产品的加工人和传播者,其精准把握出版走势、捕捉文化热点、甄别市场诉求、紧随国际潮流的水平与程度,对于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当前,我国正由新闻出版大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要求建立起思想涵养丰富、敢于开拓创新、了解国际读者需求、通晓书籍推广规律的编辑队伍,促使中国优秀出版物传播到海外。这就要求编辑人员自省自律,做好职业规划,准确把握站位,以广博的家国情怀激励自身,以思政意识坚守职业阵地,在图书出版和知识推广中贡献力量。
编辑的职业定位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2015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全国共有新闻出版单位31.4万家,全国新闻出版业直接就业人数为448.2万人”,服务大局能力总体增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编辑队伍是由独立个体组成的,需要群体中每一位的倾力付出。图书是知识文化的载体,编辑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在作品组稿、文字编排、图书宣传、编读沟通过程中处处都有编辑的身影。小处来讲,精心打造的作品可以传播知识,让人在阅读中甘之如饴;大而言之,系列图书精品可以弘扬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让中国形象在全球范围内提升,在文化“走出去”中发挥作用。
从职业发展来讲,编辑要立足专业,也要广泛涉猎;要保证图书的品质,又要洞察市场营销状况。上述要求看似截然相悖,却又要实现完美融合,这对编辑人员提出了挑战,需要编辑人员培育职业情感。坦诚而言,出版社改制后入职的编辑无事业编制,相对应的住房福利、子女入学等优惠待遇都消失,加之出版行业总体待遇不高,能在出版机构坚守的,确实是出于对职业的热爱。编辑人员要定好职业规划,从职称晋升、人脉积累、事业发展、视野开拓等方面获得满足。图书编辑不能定位成“为他人做嫁衣裳”,而要融入主观能动性,搭建读者与知识传播的桥梁;同时要甘于奉献,“淡中识真味,常里识英奇”,强化学科观念和专业化意识,以独特的创意开辟出一片天地。
编辑要做一本什么样的书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完美的诠释了家国关系。就编辑而言,虽然达不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地,却也要脚踏实地、立足高远,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情怀。倘若每个编辑都能主动在发掘学术精品、了解读者需求、研判市场形势方面有所作为,出版机构在图书资源开发、国际市场开拓、民族文化传播方面会得心应手,整个国家的文化产业也会蒸蒸日上,这于国于家于编辑都是好事,也是对编辑职业观的新要求。编辑的家国观念,必然结合以社为家的心态,这不是非此即彼的舍小家为大家,亦不是强求加班加点,而是以沧海拾遗和见缝插针的形式取胜。图书编辑要结合出版社的特色确定职业规划,在职业发展中确定合宜的方向。
北京大学出版社以“学术的尊严,精神的魅力”为宗旨,我作为普通编辑努力践行,到一个城市出差时,一般会到当地大型书店观摩,查看本人负责的语言学类著作的概况,北大出版社所占比例如何,也顺道调研一手市场情况。我深知“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这就需要平时下功夫,本人主动联系语言学界学术泰斗等学者,是基于对学界、学人的尊重。学术著作的出版历程就像看顾孩子一样,从进入策划主题到与读者见面,期间过程并非都是坦途;以经典教材《语言学教程》为例,畅销近三十年、销售二百余万册,我作为第五版责任编辑深感责任重大,改版过程中与著者胡壮麟先生等密切联系,广泛征求一线教师和学生意见,多次组织审稿会,推动该教材的顺利面世。出版后,我建立微信群搭建专家与授课教师的沟通渠道,举办多媒体大赛配置相关课件,听取在读本科和研究生的反馈。图书出版的每一步推进,都蕴含着作者和编辑的心血;每一个收获,是对努力的肯定,这也是一名编辑应尽的本分。
图书编辑要有大局观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对教材编审工作和教材选用作出了规定,国务院还专门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相关工作,高校图书编辑在工作中需要把握好尺度。编辑要有大局观和政治敏锐度,弄懂吃透中央精神,研读十九大报告,了解国家战略发展走向,做到心中有数;这并非意识形态方面的上纲上线,而是一种基本的思维观念。“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市,以突隙之烟焚”,国家治理并非易事,必然要有一些规矩和原则,需要大家共同遵守;图书出版涉及文化传播,任何方面都不容马虎,编辑要对国家政策了然于胸,知晓哪些原则和红线不能触碰,既是对作者负责,也是对读者和自身负责。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或许有人不以为然,认为编辑只要做好分内工作即可,不必担心其他事宜。实际并非如此,文化产业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尤其是高校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中有大批是教材,一旦出现问题,不仅给出版社带来不良影响,还影响编辑的职业生涯,也会对公众带来负面效应;编审过程需要慎之又慎,问题必须尽早发现、当即处理。如笔者曾经接过一个稿件,举例不当、部分案例来源不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把握不清,作者或许是无心之举,但经与国际关系方面两位学者沟通评估后,此种情况只能断然拒稿;虽然此时该稿已基本初审完毕,前期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出于善意我还是逐条整理原因并反馈给作者,这并非从止损角度出发,而是避免更大失误发生。由此可见,图书编辑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潜心研究学科知识和及时听取专家意见,严格按照图书发展规律办事,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和教材建设提供一道安全保障。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下,图书编辑要兼具国际视野、提升综合素质、做好编读沟通、服务社会大众,及时扣住“互联网+”的脉搏,紧随国际图书行业发展潮流,在丰富时代内涵和传播中国声音中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外语编辑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