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3月28日 星期三

    为什么要关注弗洛伊德个人生活

    何飞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3月28日   20 版)
    《弗洛伊德传》,[英]厄内斯特·琼斯著,张洪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定价:98.00元

        对于弗洛伊德个人历史的讲述可以促进我们对精神分析的进一步理解。

     

        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将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写成《歇斯底里症研究》一书。这本书的出版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

     

        1897年,在父亲去世后的一年,弗洛伊德开始了他的自我分析。进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分析自己的梦。在进行了两年的自我分析后,他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累积而引起的。他把分析的结论写成了《梦的解析》一书并于1899年出版(出版日期写的是1900年)。该书后来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然而这本书也遭到大量批评。在其一生余下的时间里,弗洛伊德一直坚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后半小时被用于自我分析。

     

        弗洛伊德曾多次强烈反对自己成为传记研究的对象,他给出了若干原因,其中之一是他认为唯一重要的东西是他的观点——而他的私人生活,他说,不可能是这个世界的兴趣所在。然而世界的反响却没有支持他的看法。弗洛伊德作为一个个体带着特殊意义站在我们眼前时,可以说现代再没有哪个伟大的人物能够凭借其不断发展的观点和气质,与他一样光彩夺目了。

     

        究其原因,第一个答案当然在于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价值。精神分析对西方生活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起初精神分析只是作为应对某种特定的精神类疾病的理论,随后逐渐成为一个有关心灵本身的全新的重要理论。在一切与人类本质及命运相关的智力学科中,没有人能够绕过精神分析的影响。它的概念在大众思想中已经扎稳脚跟,尽管往往有些粗糙甚至有时略显变态,精神分析不仅仅是一个新词汇,更是一种全新的判断模式。对于这位为我们的心理习惯带来如此深刻而普遍改变的人物,我们对他怀有不可抗拒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因为弗洛伊德的观点影响了我们作为人类存在的方式,也是因为这些说法大多都是以一种非常激烈的个人方式被体验到的。

     

        除了天生的好奇心之外,我们对弗洛伊德个人生活的兴趣还有另外一重原因,主要是理性上的或者我们可以说是一种学究式的原因。对于弗洛伊德个人历史的讲述可以促进我们对精神分析的进一步理解。与其他学科一样,如果对其发展史加以仔细研究的话,精神分析学也有着更为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但是精神分析的历史基本上就是它在弗洛伊德个人头脑中成长的历史,因为这个概念完全是由弗洛伊德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并不否认他的早期助手们的杰出成绩——除了约瑟夫·布罗伊尔(JosephBreuer),他的角色不只是助手而已——但我们可能要说,他们并没有为精神分析理论做出任何本质上的贡献。他们带给弗洛伊德的帮助主要包括对其思想的回应,以及在其知识圈中讨论他的观点和想法并提交临床经验来检验。弗洛伊德不仅是孕育了科学的那个人,同时也是将其发展成熟的人,这对于精神分析学来说并非完全是件好事。但这就是事实,重述弗洛伊德的生活,可以使我们对精神分析的概念获得更多亲密认知,这比从它的系统性研究中得到的更多,不论我们研读得多么清楚。而我相信这一点是教育机构进行精神分析训练时惯于恪守的教条。

     

        弗洛伊德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值得关注的,还有第三点重要理由,同样也是最令人信服的。在于其生活本身的风格和方式,和我们能在其传奇品格中寻找到的魅力和意义。

     

        这些魅力和意义的一部分,我认为源于弗洛伊德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和谐共鸣。他的工作是宏大的、有序的、果敢而雄心勃勃的;而他的生活也毫不逊色。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很难找到这种共鸣。叶芝的一行诗句时常被人引用,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必须选择完美的工作或完美的生活。”这是一句特别时髦的话。当然叶芝谈论的是诗人,他的意思是,诗人从自己的激情和冲动中获得诗的内涵和风格,而这种情感可能会成为其个人生活的某种障碍;他所说的是道德使命,那种使“生命完善”的强大力量,这是站在文学创作过程的角度来说的。其中蕴含着一些道理——一些弗洛伊德式的真谛——我们不必怀疑,但是我们必须留意到如今一种十分奇特的时髦趋势,即将诗人的人生作为所有传记的典范,以及强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之间是如何脱节的,力图在“完美的工作”之中发现“不完美”的生活,这是现代人的一种偏好。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弗洛伊德的人生则符合了一种老式趣味,它的审美特点是生活与工作和谐共鸣,这种生活从对莎士比亚高尚品格的信念中获得愉悦,从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冷静的高贵和美丽中获得欣慰,并为弥尔顿(Milton)笔下的卑劣行径感到沮丧。弗洛伊德本人理想中的生活,就是我们可能会视为古典的那种品质。

     

        著有《20世纪思想界辞典》的伊丽莎白·迪瓦恩说过:“弗洛伊德把他自己与哥白尼和达尔文相比,曾经说过,他的革命是那三次贬低人类的革命中最末一次,并认为他的打击是最沉重的一击。人,第一次被贬低是从物质宇宙的中心的地位上被拉下来了;然后,失去了他那不同于其他生命形态的独特性;最后,弗洛伊德指出,人,甚至不是他自己的行动和精神过程的主宰,这些行动和过程起于无意识的来源,他对这个无意识来源,无从控制。弗洛伊德希望建立一门会提供对无意识进行这样的理性控制的科学。他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还有待裁定。”

     

        本书展示的是作为世间常人的弗洛伊德,与他的种种症状。早期唤起智识革命,门徒甚丰,这位布尔乔亚戳破了所有布尔乔亚的无意识幻梦;晚期走向对现代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之解构——也许这太粗糙了,也太超前了,但在他声名渐盛时,无以复加的不理解与误读是否加深了他的寂寥?现在知道了,他的影响,精神分析的影响,已经成为另一种无意识渗透在我们呼吸的空气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