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3月14日 星期三

    物候意象与中国人的博物观

    简艾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3月14日   19 版)
    《笺谱日历》,纸读工作室编,河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定价88.00元

        二十四节气或可成为现代人回归自然的一种方式。

     

        丁酉冬,郑雄君惠赠《笺谱日历》一部,翻阅数次,竟喜不自禁,难以放手,小小日历却读来饶有趣味。装帧、设计和图片自然是好的,更入心入眼的是笺谱观世界的心性,竟与我当下的心像契合。京城闹市,清茗一杯,时间默默潜行,阳光在日晷上轻轻划过,笺谱上的花鸟虫鱼和时光互通声气,自然万物赋一日长于百年的欢喜,物候节令予时间以温润的光泽与意蕴。

     

        中国文化关乎人伦日用者多,孔子也说多识草木虫鱼之名。中华农耕的地方性知识中蕴涵着大量的博物学常识,中国大小传统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护生万物中得到恰切的融合。荣宝斋、诗婢家、朵云轩等文化老字号曾经刊发过大量诗笺,这本日历即是撷取其中一部分集成。所谓诗笺原本指郑玄为《毛诗》所做笺注,现在多指写上诗或画上画的笺纸。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各色诗笺在方寸尺牍上凸显着中国人对山川万物的大写意与细工笔,负载着千年的博雅行径,呈现着东方文化看世界的独特眼光。

     

        《七十二候笺谱》对应自然节令与动植物,候应是人、物和象之间微妙的应对。大寒中水泽腹坚,而“驼老惯知泉脉动,昂藏大步踏冰来”。惊蛰桃始华,万物复苏桃李芬芳。夏至里蜩始鸣,可“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花卉笺》是时令和花卉之间如期的约定,呈现自然的伦理化和审美化。所谓兰花“一香千艳失”,不仅是兰之幽香,更因衡兰芷若,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喻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梅花为喜神,其香味深沉绵厚到“吟到梅花字始香”。岁寒三友更为气节和品性的象征。《成都诗婢家诗笺谱》钩沉出郑玄家诗婢轶事,婢女以《诗经》之言对答日常琐事,所谓:胡为乎泥中?薄言往诉,逢彼之怒。遥想一下,诗书经典也曾经比豪车和钻戒更能显示阶层等级和风雅,不禁莞尔。诗婢家与蜀中丹青盛手因缘汇集,一时成文人雅集之地。抗战时,张大千等一批书画家入蜀,又雅集诗婢家,其木刻水印诗笺粉本多出自这批名家之手,且“精镌笺谱,深有古意”。各类精选笺谱自然濡染了东方式的人文意识,熟悉的如三阳开泰喻吉祥,“投币饮马”表清洁自律,而“投束修羊”则暗含着中国私学传统,知识的被尊崇依然是以送干肉条的方式。系丝鸟没有梁祝的惨烈和唯美,而是在对爱的思念中抵达哀而不伤的意境。

     

        又笺谱中以独特意象与神异思维对接,印象颇深刻,解读一二,以飨同好。

     

        当下的阅读视域中,中国神异思维似乎只剩下《山海经》和《西游记》,其实中国人伦日用随时随地对于这种思维都进行着历史性叠加。比如《萝轩变古笺谱》仙灵类的鹿。现代人俗世生活期待升官发财和福寿双全,传统社会多用福禄寿来表达,其中禄即用鹿作为象征物。据唐郑嵎《津阳门诗并序》记载:唐玄宗在芙蓉园发现一头白鹿,鹿角上挂一铜牌“宜春苑中白鹿”,玄宗呼“白鹿”为“仙客”。秦汉的白鹿穿越到唐代的帝苑,还自标身份,其荒诞神异之处不亚于凝视水中倒影忧伤而死的美少年纳克索斯。鹿是仙灵一种,在民间记忆中,仙客的白鹿自然也就流传为意喻功名富贵的仙灵意象。

     

        再如刘锡玲应荣宝斋之邀所画《七十二候笺》“小寒-雀始巢”,其中有“鹊巢知避太岁,农家建造无须再读青囊经矣。”何谓鹊巢避太岁?何谓青囊经?据说太岁和遥远的木星有关,古人测得木星的辐射力很强,从而造成较强的磁场,对地球生命带来较大影响。太岁即现代科学所说的木星辐射地球磁场强烈的地方。以一甲子十二年为周期,太岁年木星离地球最近。动物对磁场的感觉最为敏锐,所以建巢筑穴都会避开磁场强烈的太岁。太岁也日渐演化成为一个面相威武的将军模样,最终成了道教的神仙,犯太岁也成了一句俗语。晋书《博物志》言:“鹊巢门户避太岁,此非才智,任自然也。”王冲《论衡·难岁》上也说:“假令太岁在子,天下之人皆不得南北徙,起家嫁娶亦皆避之。”从小小诗笺中传递的文化密码让人惊讶,尤其是中国古人对于生灵万物的观察和尊重,的确对当下回归学界视野的博物学大有启示。鹊巢知避太岁是神异的,然神异思维恰恰是中国式的博物和体察。天人感应说之下,其实埋伏着令人惊异的生物、天文、地理和地质的地方性知识。对于文学性的阅读来说,生灵、神仙、地理、天文和方物之间的物候之应和神异幻化,是陌生化体验,更是对于现代科技理性的淘洗与澄明。如此说来,鹊巢之避太岁的神幻体系,一点不亚于希腊神话体系中阿克琉斯半人半神的诞生和传奇。

     

        当现代人惊惧地发现人已经远离大自然的时候,确认二十四节气成了某种回归自然的方式。现代性盲目向前的进步日渐让人沦为机械复制的奴隶,日常生活成为压力和减压的恶性循环。中国古典的轮回时空观从另一维度悄然提醒我们:线性的进步是否是唯一的,或许时空循环往复也是路径一种。七十二候与我是陌生的,也是更很有意思的发现。七十二候是对二十四节气的脚注,据《逸周书-时训解》:七十二候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直到农事活动的历法。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现正小寒节气,小寒即有三候:初候,雁北乡;二候,雀始巢;三候,雉雊。五日一候。鹊巢已有解读,雁北乡也容易理解。唯雉雊有些耐人寻味,雉是野鸟,雉雊是指鸟鸣声。《尚书高宗肜日序》: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而雊。可见野鸟之鸣很古老,商王祭祀时即为王所听到。雉鸣和音乐有关则在战国时期,相传牧犊子作《雉朝飞》,感叹自己七十无妻,而韩愈则曾做诗十首,名为《琴操十首雉朝飞操》……雉雊的候应在祭祀、音乐及诗歌的流传中被赋予了丰厚的人文积淀。

     

        小寒节气中,我和三种候应禽类相伴十五天,生命沾染上一种莫名的窃喜意味。近日早起之后,在楼前光秃的树杈之间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鸟窝,鸟窝很小,仅能藏下两只小麻雀,然而却让我惊喜不已——我似乎已经开始发现身边的自然。古人所谓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在回归大地和自然的博物之旅中,在候应的召唤下,麻木的身心似乎也与自然有了某种轻微的感应。

     

        阅读这本笺谱的时候,可以发现古人面对大地博物、日月运行、四季更迭、鸟兽行迹,农事与物候的博物观照。文人与农事、哲言与村语、节令与风物、典籍与民俗……尺牍风雅,笔墨风流。这些笺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对于时间轮回往复的象征化理解,年节物候仪式化中的伦理表达,以及中国人对于自然博物的诗化理解和想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