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3月14日 星期三

    “逝者”无声亦有痕

    王兆胜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3月14日   11 版)
    《瓦下听风》,彭家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8.00元

        读彭家河散文仿佛进入一个童话世界:作者就如同一个孩童,他旁若无人用一些陈旧的玻璃碎片,对着阳光折射世界人生的斑斓,并将影子投射到依旧斑驳的古旧城墙上。

     

        在现实世界与文学世界,我们往往更重视那些“逝去”的人与事。彭家河也是一位对于“逝去”的哀悼者,就如他的散文集《瓦下听风》这一题目所呈现的意象一样。不过,与许多作家写“人情”的逝去不同,彭家河主要是写“物”的,写那些与人情相隔、相远的事物,这就带来其“逝者”的独特性。

     

        一般而言,不少写“物”者,都带有强烈的人情色彩。相比之下,彭家河紧紧贴近“物”相,既无亲情、爱情的伤悼,也无友情和家乡情的过于依恋,甚至较少对“物”进行“人”的观念性渗透。在此,“物”是作为一个独立性存在被书写的。

     

        彭家河写“物”还有一个特点,他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往往不以为然,而是偏爱世界的角落与隐秘之所在。最有代表性的是逐渐失去的乡村,以及村庄的旧物,还有那些“边缘”与“盲点”。如乡村中的旧石器、染房、方言、地名志,又如锈、壳、裂缝、光的阴面以及隐秘,这些与时代相左甚至有些不合时宜的旧物与盲点,在彭家河笔下往往有化腐朽为神奇,令人拍案惊奇之效。

     

        其一,它们是作为时代滚滚向前发展的参照被看待的。在既有观念中,“新”与“旧”被绝缘二分:“新”的就是好的,代表着进步和前进的力量;“旧”的就是不好的,代表着落后与陈腐。其实,“旧”虽有缺点,但也是生命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时也是真的、善的和美的,尤其对于文学来说更是如此。如作者的《方言》就是在城乡关系中肯定方言的价值,在方言的大量和快速流失以至消亡面前,不能不为都市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命运堪忧。

     

        其二,它们是些可让人深思的生命符号和密码。由于万事万物并非单独存在,它们往往是互相联系和互为依存的,所以透过这些“旧”物,作者看到了其中的“隐秘”,尤其在“溃退”中的留痕与启示。《锈》是彭家河的代表作,它通过农具闲着时生锈这一现象,反思“物”与“人”的内在机理,尤其是有着形而上意义的哲思与醒悟。

     

        其三,它们如诗般被作者点燃和照亮了。在“旧”被视为垃圾与腐朽的年代,人们的价值观及其人生观往往都是功利和实用的。然而,如果有天地大道藏身,那么天地之间无弃物,更无废材。彭家河散文就有这样的特点:我们常能看到“天地大道”的统御,从而改变世道人心的狭窄与拘囿,以达到广阔、通明、澄彻的境界。在《裂缝》中,作者让“天地大道”隐于心间,然后作“逍遥游”式的飞舞,这是一种浪漫的遐思与梦幻般的追想。在《麦子的流年》中,作者在诗意的审美中,让麦茬在焚烧中实现价值的升华,一如豪华葬礼之于一人的贫困一生。

     

        彭家河的散文写得很平静,有时达到了宁静致远的程度,他虽然也写城市生活,但基本停留在对于乡村及世界“边角”的烛照上,他仿佛手拿放大镜和显微镜,极耐心地观照并透视着,所以极得细密与隐含之致。这在《镜像》《捕风者》和《光的阴面》等文中都有表现。作者透过光的折射以及对自己那间背光房间的照亮,静静观察光的阳面与阴面及其转化和流走,以及思考其间所包含的天地之道与人生哲学。没有一颗“宁静守一”甚至虔敬之心,是很难达到如此深度和境界的。

     

        读彭家河散文仿佛进入一个童话世界:作者就如同一个孩童,他旁若无人用一些陈旧的玻璃碎片,对着阳光折射世界人生的斑斓,并将影子投射到依旧斑驳的古旧城墙上。表面看来,这与现实的人生距离甚远,也没什么热闹可言,但彭家河散文却有影有痕,在无声的回音壁上自由书写着一个时代的过往、历史的图景、人心的变动,以及人情、生命、天地之道的启迪甚至劝诫。如读者看厌了世间喧闹和花哨的电影,不妨来读读彭家河散文的黑白无声影像,那将是一种在天地间孤独行走的独特感受。它会让你静下来,带着思索与安宁进入诗样的优雅和梦样的幻想,一种天高地迥、清越辽远的天地道心之中,尽管其中也不乏一丝怅惘和苦味。

     

        基于此,彭家河的散文还有某些难解之谜,一些让作品充满神秘感与不可知的张力结构。这既表现在天地宇宙的神秘浩瀚,也表现在城乡文化的艰难选择与转型,还表现在人性与人心的深不可测,当然还有家族迁移、人的出生的密语。即使是一个小虫子的生命也充满哑谜。在《失踪者》中,大如一条河流、小到一个异乡人、再到自我的灵魂归宿,都难找到“下落”,一如风中的种子自高天吹拂而下,难寻自己的生根之地。因此,读彭家河散文,读者要注意那些“问号”“叹号”和“省略号”,其中有更多的信息与无声之痕悄然滑过。

     

        如给彭家河散文提什么希望,我认为主要有二:一是笔力应更加集中。与现行的碎片化散文创作不同,彭家河非常注意“集中表现”一个“选题”或“问题”,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麦粒”“锈”都是如此。不过,在结构作品和开拓主题时,仍有平面化局限。二是观念还要进一步突破。就目前情况看,彭家河散文在不少观念上有重要突破,不过,在对待城乡关系、人类的未来发展及其命运时,作者仍未走出传统,在此方面显得较为保守与短视。从这个角度说,彭家河散文还需具有新的文化向度,尤其要克服对于城市的某些抵触情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