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解放日报》在第一版的显著版面位置上,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全国首家以“开放大学”的上海开放大学老年教育学院应运而生,并在国内首办老年人学历教育。
这条消息吸引了不少人尤其是老年朋友们的“眼球”。看来,退休朋友的“老有所学”也在与时俱进啊。老年朋友以前在职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上大学、学上一门专业的夙愿,也终于有机会实现了。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朋友会近悦远来,跨进老年大学的校门,欣然地再当一回“读书郎”。相信若干年以后,在老年大学学习的大概远不止现在的54万人,“老大学生”的人数翻上几番,说不定也是完全可能的。
眼下,沪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457万之众。这457万之众的老年大军,其实是当下的上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支浩荡大军。而如何为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乃至心灵寄托等等多做些实事,多下点功夫,这应该成为一项包括政府相关部门乃至社会方方面面都应该来参与且可以大有作为的“夕阳红”事业。
当下的上海,老龄化早已是基本市情,全国的老龄化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基本国情。应对这个基本市情和基本国情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建设,其实还是有很大欠缺的。就说老年大学吧,即使“扩容”或“扩招”了,一时恐怕也难以让所有渴望再“充电”的老年朋友如愿以偿。这就需要我们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相关方面,多出些点子、多推出些具体的政策和相关的安排,比如,建设一些可以让老年人学习的社区学院;比如,建立一些前些日子沪上多家媒体曾报道过的社区“多代屋”那样的园地;让老年朋友和将逐年迈进退休大军行列的中老年人都能找到一个可以“充电”、可以休闲、聊天、喝喝茶、交交朋友的平台。
须知如今的老年朋友,已经少有整天为衣食、为生计、为“老有所养”而犯愁的。大多是觉得退休后的日子难免寂寞了点,也孤独了些。所以,想方设法地填补老年朋友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空白”,就需要不断地延伸、扩展和优化老年朋友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空间”。这个“空间”大了,那么,老年朋友每天的“时间”就不但不会觉得“百无聊赖”,反而会觉得越来越充实、越来越有意思;当然啰,这退休后的日子,也就过得越来越有滋有味了。上海市虹口区 缪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