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2月28日 星期三

    以色列的“创水”奇迹

    刘蔚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2月28日   10 版)
    《创水记:以色列的治水之道》,[美]赛斯·西格尔著,陈晓霜、叶宪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1月第一版,48.00元

        以色列国土面积狭小,有大片的沙漠,水资源匮乏。但就在这片环境恶劣的土地上,以色列在水的治理、海水淡化、污水净化、节水农业、水务产品诸方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美国作家、律师、企业家赛斯的纪实作品《创水记》,为我们揭示了以色列的“创水”奇迹,以及这些奇迹背后所承载的民族精神。

        一部犹太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有关水的记载比比皆是。作者统计,在《希伯来圣经》中,“露水”这个词被提及35次,“水灾”出现61次,“云”出现了130次,“水”则出现了600次。以色列人深知水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的极端重要性。正是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严酷的生存环境,促使以色列人在复国前就深入茫茫的沙漠中寻找水源,建设水利工程,他们深信只要有了水,荒漠可以变成米粮川,生存就有了保障。以色列第三任总理埃什科尔在上世纪30年代就派他的得力助手西姆哈·布拉斯去西部的耶斯利山谷寻找水源,获得了成功。从地下钻探成功的水井将水输送到山谷的各个农场,移居的农民数量迅速增加。之后,布拉斯又在内盖夫沙漠找到了水源,并制定了分三阶段建设全国性输水工程的庞大计划。经过不懈的努力,以色列全国性的输水工程终于在1964年6月建成使用。

        在建设全国输水工程的同时,以色列从立法的层面制订有关水的法律。1950年代中期,以色列议会通过了三部关于水的法律,严禁私人在国土的任何地方掘水。1959年,变革性、综合性的《水法》得以通过,该法规定水由国家拥有并控制,为全民的利益服务,并要求公民高效、节约地用水。须知,以色列是资本主义国家,计划经济并不受欢迎,然而,在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上,它却采用了国家集权的作法,这种独特体制,被公认为是成功的社会主义实践。更令人赞叹的是,由于监管到位,在《水法》实施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以色列水务企业几乎没有发生过腐败事件,公众对之非常满意。

        以色列不仅通过立法和宣传,让节水的理念深入人心,而且运用经济手段付诸实施。政府对消费者实行真实水价,没有一分钱补贴,因此在供应没有定量和限量配给的情况下,消费者的家庭用水减少了16%。以色列水务局的一名海水淡化专家说:“我们新建一个海水淡化厂要花费4亿多美元,而如果我们将全国的水浪费降低几个百分点,由此增加的水量就相当于新建一个海水淡化厂生产的水。”政府还采取措施,对污水进行回收,进行严格的三级处理后转化成无害的中水,变废为宝,用到农业灌溉和市政工程中;鼓励消费者使用双冲马桶、低冲量马桶和其他节水用具,这样既减少了污水的排放,又节省了水的消耗,仅双冲式马桶的推广使用,每年就可为全国节省约130亿加仑的水。

        以色列的治水实践既有节流,也有借助科技的开源。这方面最著名的莫过于滴灌技术和海水淡化技术的发明。滴灌技术的发明也要归功于布拉斯。他有一次在一个农场巡视和监督水井挖掘情况时,看到一排沿着篱笆种植的树木中,有一棵树长得特别高大,仔细观察后发现,附近一根金属灌溉管道上有一个裂缝中漏出的水滴,渗透到了这棵树的根部,从而促使它茁壮成长。布拉斯由此受到启发。世界上大部分地方的农业种植几千年来都实行传统的漫灌方式,其实在被植物根部吸收之前就白白地蒸发掉了,漫灌水源的浪费高达50%。布拉斯发明了对植物根部进行滴灌的技术。如今,以色列75%以上的农作物和植物都采用滴灌技术,不仅节水40%,而且大幅度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现在,以色列每年都要向邻国出口数十亿美元的辣椒、番茄、西瓜和其他农产品。滴灌技术也已在中国、印度等国家广泛推广。

        以色列治水的另一大特点,是异常重视高新科技的运用。政府规定,凡是使用高科技节水技术的企业,可享受70%的补贴,以降低经营风险。以色列的创新科技几乎涉及到了水务的每个方面,包括海水淡化、先进的灌溉方法、污水处理的先进理念、尖端计量和漏水检测系统等一系列高效新技术,都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它是世界上与50年前相比沙漠面积唯一减少的国家。

        成功的治水——创水实践,加速了以色列的复国进程,凝聚了民心,加深了人民的国家身份认同,激发了无穷的创造力。这对于有着大禹治水文化传统,又时常面临水灾和水资源匮乏问题困扰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