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2月14日 星期三

    上海浦东“生活探究课程”的意义与启示

    张华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2月14日   10 版)
    《“生活探究课程”的浦东设计和实例》,黄捷、曹忠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第一版,50.00元

        “生活探究课程”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黄捷、曹忠主编的《“生活探究课程”的浦东设计与实例》出版之际,恰逢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式成为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一以贯之设计与实施的必修课程。作为国家课题组的负责人之一,我在带领课题组成员研制“纲要”的过程中,直接借鉴了上海浦东“生活探究课程”项目的研究成果。上海浦东新区不仅为国家研制《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全国范围内实施“纲要”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

        “生活探究课程”在上海浦东新区实施已经十多年了。最初是在部分学校进行小规模探索,在取得成功经验并初步形成理论假设之后,浦东新区第一教育署开始在署级层面70多所学校进行了规模化实验。我作为浦东新区“生活探究课程”项目组的成员之一,看到这些鲜活而充溢实践智慧的文字,想到一个个长期合作的校长与老师和一个个不断成长的学生们的幸福笑脸,心中感慨万千。我想在此探讨两个问题:浦东新区为什么矢志不渝开展“生活探究课程”?十余年的探索取得的主要经验有哪些?

        我认为浦东新区开展“生活探究课程”的意义至少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为找回生活的发展价值助力。变化飞速、不断丰富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与职业世界对中小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具有无尽教育价值、发展价值。但这个领域被学校教育长期忽略了!信息技术和信息文明的飞速发展又使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产生了质的飞跃:学生不仅置身于触手可及的现实世界中,还沉浸于通过模拟与“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所创造的“虚拟世界”之中。通过设置“生活探究课程”,让学生常态探究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与职业世界,既发展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又发展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人是用手来思维的动物!设置“生活探究课程”,学生就有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学习会骤然变得生动有趣。

        第二,为重建课堂教学指明方向。由于“生活探究课程”让学校课程体系找回了久已失落的“另一半”——活生生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世界,分门别类的学科课程(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社会、艺术、体育等)找到了根源,拥有了情境。实践充分证明:“生活探究课程”是让学校快速摆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状况的有效途径,是创造“研究型”学校文化、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实现素质教育理想的有效途径。学生经历“生活探究课程”以后,其学业成绩非但不会降低,反而会明显改善和提高,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义感前所未有地提高了。

        第三,为创造校本课程提供途径。设置“生活探究课程”是使上海长期以来倡导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形成有机整体、切实得以落实、真正发挥教育效果的重要策略。“生活探究课程”立足“探究型课程”,融合“拓展型课程”中的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班团队活动、各类专题教育,并积极整合“基础型课程”各学科中实践性探究和生活探究的相关内容,由此形成整体、有机、系统设计的生活主题课程。原先的“探究型课程”具体化了,落到了实处,并与各类学科课程形成有机联系,“拓展型课程”也不再支离破碎、散落各处。这样,每一所学校只要把各类学科课程和“生活探究课程”开足、开齐、开好,学生就会既形成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又有机会发展丰富多彩、高度个性化的学科探究和生活探究能力。素质教育理念就能真正贯彻。

        第四,为使教育体现地域特色助力。浦东新区地域广阔,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多彩的社会文化资源;既有高度现代化的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制造业、金融业和商业,又有传统农业、手工业;既高度国际化,又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这是浦东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设置“生活探究课程”,让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立足当地社区和文化的特色、需求和优势,让生活走进校园、学校融入社区,这是发展浦东教育特色和课程改革特色的基本途径。

        浦东新区的“生活探究课程”实验项目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生活探究课程”的浦东设计与实例》一书对其做了初步概括。在此,我愿选择三点做扼要阐述。

        首先,每一所学校通过“合作行动研究”进行课程创新。任何课程创新项目,包括“生活探究课程”在内,必须植根于学校文化之中、体现学生与教师的发展特点与需求,必须以教师为主体开展系统“教师研究”,方能取得成功。广大教师在校长带领下,通过合作研讨,发现自己的优势与特点,直面阻碍自己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通过合作行动以解决问题。我们在浦东做“生活探究课程”实验研究的经验表明:只有当学校将此课程有机融入学校既有的文化特色与发展需要,并以校长为“课题组长”、带领广大教师从事长时期“合作行动研究”的时候,学校课程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其次,一个地区可通过“学校共同体”进行规模化课程创新。真正的课程创新,既需要教育政策保障,又需要创新机制与创新文化的支持。将几所学校本着平等、自愿原则结合在一起,定期进行校际之间的合作研究,既在课程创新的策略上取长补短,又可以形成合作创新的氛围与文化。这种自愿结合在一起的学校群体可称为“学校共同体”。浦东新区第一教育署实施“生活探究课程”的做法是:本着自愿、平等与空间上就近结合的原则,由五所左右的学校结成“学校共同体”,两周一次开展现场合作研究,不同学校轮流作为现场研究的主持学校。实践证明,这种“学校共同体”的研究机制可有效进行区域规模化课程创新。

        最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互动、融合可以持续深化课程创新。课程创新本质上是教育理论思维与教育实践行动的互动、融合。理论思维提供实践经验反思的依据,实践行动提供理论假设的检验和理论思维的源泉,二者须臾不可分离。

        浦东新区的“生活探究课程”实验体现了教育改革者的良知、责任和对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的不懈追求。这项实验已经取得丰硕成果,本书就是见证。我相信浦东的教育改革者们一定会在深入总结既有经验的基础上,既向上海乃至全国的先进改革经验学习,又积极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最新成就,使“生活探究课程”变成浦东教育的“亮点”与“名片”,不断促进教师与学生的高水平发展,更好适应时代的挑战与召唤。

        (本文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执行委员,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课题组负责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