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2月14日 星期三

    批判村上春树

    李子迟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2月14日   19 版)
    《村上春树现象批判》,谢端平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定价28.00元

        作者认为村上小说最大的缺陷是缺乏强烈的主题及目的性。

     

        村上春树是当今日本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以其代表作《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1Q84》等30余部脍炙人口、洛阳纸贵的长中短篇小说享誉天下,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频频交臂而过。不惟如此,村上春树还在日本近邻、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拥有大量铁杆拥趸。

     

        最近,谢端平出版《村上春树现象批判》,这是目前世界第二部、中国第一部关于“村上春树批判”的学术著作(另一部是日本学者黑古一夫的《村上春树批判》)。

     

        谢端平左手小说右手评论,号称文学多面手,既构筑起乡土与都市互现、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文学世界,又猛力抨击了文坛互相吹捧、以次充好与庸俗写作的丑恶现象。

     

        谢端平是中国最早批判村上春树的批评家之一。十多年前他初读村上成名作《挪威的森林》,就认为其中存在很多问题。近年他系统读完了村上大部分作品,阅读了多本评点村上作品的专著,作了两大本读书笔记,在国内评论刊物上陆续发表文章十余篇,包括《村上春树的轻率》《林少华的翻译加法太多》《林少华的浮夸》《何不正视村上春树“陪跑”》《村上春树的通俗大法》等,引起文坛重视,甚至有人称他为村上春树批判专家。而他之所以能有如此勇气与成就,靠的就是这种文本细读和资料积累的“笨功夫”。

     

        在这本《村上春树现象批判》中,谢端平分析了村上的全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30余部,指出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主要缺陷,并捍卫文学尊严,尖锐批评了中国文坛缺乏文学自信、盲目吹捧外国通俗作家的怪现象。

     

        在谢端平看来,如果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村上,那将是诺奖的堕落和妥协,是文学的悲哀。书中如此定义“村上春树现象”:“虽然村上只是个通俗作家,大部分小说庸俗、低俗、媚俗,但多国特别是中国过度关注,极尽吹捧之能事,将他哄抬到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

     

        村上春树的小说固然有很多很突出的优点,但缺点也是明显的。他过于追求故事情节而忽视揭露现实问题、开掘主题思想,过多过滥、非常露骨的性描写。总之,思想深度、价值高度不够,离民族史诗、时代史诗还有很大差距。精致而不够大气,优美而不够深刻,独特而不够犀利。

     

        在谢端平看来,性描写是村上春树小说中最大的“噱头”。据他统计,《挪威的森林》里详细描写性的地方就达10次以上。其中性心理、“露点”描写、关于性的议论等比比皆是;如果删掉与性有关的文字,篇幅会减少四分之一以上,其小说也就索然无味。按照谢端平的说法,村上的性描写就像是大颗盐粒,非常粗俗、非常直裸,感官刺激特别严重。

     

        谢端平认为村上小说最大的缺陷是缺乏强烈的主题及目的性。换言之,他的小说写作的价值取向往往是暧昧、混沌、模糊的。比如《海边的卡夫卡》自始至终未交代父亲的罪孽,父亲的形象暧昧、模糊、不确定。诺奖获得者、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也认为,村上春树的作品充满内闭式个体的失落、孤独、空虚、怅惘等颓废情绪,人物缺乏社会意义。

     

        针对很多人认为村上春树小说文笔简约的观点,谢端平也表示了怀疑。比如前文提到的,其连篇累牍、过多过滥的性描写,就并不简约。在村上小说“转轮”中出现的往往是一场性事,而且仅仅是一场性事,在他笔下就能制造出一条冗长无比的裹脚布。

     

        《村上春树现象批判》不只批判了村上的作品,还批判了与村上相关、与文学批评相关的各种现象。

     

        学术可以争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谢端平的批判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学者周思明认为:“客观地说,谢端平这样的草根批评家,在文学理论和学术涵养的积累上并非‘功德圆满’,但他凭着可贵的‘问题意识’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以及对文学常道的坚守、文本细读的认真,硬是成为一名具有一定门槛的文学批评领域的‘闯入者’。”

     

        谢端平能有不甘于做“沉默的大多数”的批评自觉和“不迷信、不盲从”的批评勇气,能在舆论几乎一边倒的态势下发出与众不同的异见之声,也许正是一个批评者应当具备的潜质。

     

        长期以来,批评界皆大欢喜、一团和气,批评家因此丧失批评精神而成为表扬家、总结家或广告工作者。真正的批评特别是尖锐的争鸣往往不容于“主流”,被当成偏见并遭受语言暴力。“作为草根批评家,我很希望这种偏见来得多一点,来得更猛烈一些,从而产出真诚、尖锐且有价值的批评。”谢端平说。我想,这才是本书最大的意义所在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