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下午,中国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在京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推进行风建设”座谈会,向全国文艺工作者发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倡议书》。(1月23日《光明日报》)
中国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发出这个倡议,很有必要。低俗、庸俗、媚俗被统称为“三俗”,抵制“三俗”是文艺工作者应尽的本分,永远责无旁贷。因为文艺作品是成风化人的重要载体,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就是用品位高、格调雅、责任强的文艺作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受众的审美水准,引领社会的良好风尚。只有充分抵制“三俗”,才可能让文艺发挥出应该发挥的价值引领作用。
文艺工作者要抵制“三俗”,首先要弄清低俗、庸俗与通俗的区别。通俗者,浅显易懂也,这是相对于艰深、晦涩而言的。而低俗,则是指低级粗俗,庸俗则是平庸鄙陋之谓。由此观之,通俗的文艺作品明白易懂,适合大众口味,人们喜闻乐见,感人也深,化人也速;而低俗、庸俗的文艺作品,则应该是纯粹追求感官娱乐的东西,甚至突破了价值底线、摆脱了价值诉求,对受众的精神世界会造成污染。只有明白了低俗、庸俗与通俗的本质区别,在创作通俗文艺作品时,才可能坚守必要的审美取向,不至于滑向低俗、庸俗甚至是恶俗。
抵制“三俗”,最需要摈弃急功近利的创作心态。西汉著名哲学家董仲舒云:“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当今的文艺工作者仍然要做不急于求成、贪图眼前成效和利益的“仁人”,文艺创作要很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就要力争创作出真正能够感人暖人、引领价值取向的精品力作,这无疑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漫长过程。比如著名作家梁晓声新作《人世间》(三卷本)近日首发,历经数年创作,被评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堪称“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如果急功近利,恐怕不会有这么高的评价吧。
抵制“三俗”,当然不能过分迁就迎合受众,也就是媚俗。有人认为,媚俗是文艺创作的天敌。诚如斯言,文艺创作者一旦走上媚俗的道路,就会随波逐流,失去自己的思想、审美、理智、判断,创作出没有正确思想价值内涵的文艺作品。在形形色色的世俗当中,有人追求拜金,有人追求享乐,有人追求极端个人主义,甚至不分是非、颠倒黑白。文艺工作者如果迎合这些“俗”,又如何履行传递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光荣职责?文艺工作者如果没有操守地媚俗,就会缺“钙”,患上“软骨症”,最终会被人们抛弃在时代的垃圾堆上。
抵制“三俗”虽是个老话题,却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如今,相关组织向全国文艺工作者发出了抵制“三俗”的倡议,期待每位文艺工作者在这个倡议的引导下,本着崇德向善、求真求美的态度和立场进行文艺创作,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成都市武侯区 何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