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2月14日 星期三

    六世传承 莱溪守望

    ——写在《莱溪居读画》出版之际

    王立翔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2月14日   10 版)
    《翁氏藏中国书画品鉴·莱溪居读王翚〈长江万里图〉》,翁万戈著,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年1月第一版,188.00元
    王翚《长江万里图》局部

        在近现代,翁氏一族的六世收藏,毫无疑问是中国收藏群落的大宗,是近代以降中国鉴藏史不可绕开的一段脉络。这个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当属翁同龢,他是清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状元宰相,且两入军机,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晚清政局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彼时历史虽然进入了封建帝制的尾声,但士大夫的产生土壤及其由此产生的诸多情怀志趣,并没有大的改变。因此,当初的翁氏家族,也同其他官宦世家一样,多雅好古籍和字画。翁同龢正是承接了其父翁心存的收藏,并逐步积聚而成大观。

        历史的尘埃掩去了时间的种种印痕。朝代更迭,人世沧桑,翁氏家族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至一九八七年一月,《艺苑掇英》在第三十四期以专集形式介绍、选刊了翁氏家藏的书画精粹,世人开始将目光重新聚焦到了翁氏一族身上,翁万戈先生的名字,开始与翁氏六代紧密结合在一起。原来,谢稚柳、徐邦达、杨仁恺等当代书画鉴定的顶级权威,于一九八五年受翁万戈先生之邀造访他在美国波士顿北部的莱溪居,从此为今人掸去历史的尘埃,让世人真正知道世间还有翁氏完整的书画珍品。而翁万戈先生守护翁氏家藏的传奇故事,也渐为鉴藏界所知。

        作为翁同龢的第五代嫡孙,翁万戈先生两岁时就接受了这笔巨额家藏。一九三八年他留学美国,一九四八年秋天,因预感内战将起,为避战火,翁万戈先生将他继承的存于天津的翁氏家藏尽数打包,运到上海,再辗转运抵纽约。当这批宝藏历经坎坷、远渡重洋到达纽约时,翁先生决心以毕生所能守护家藏,背负起一个收藏世家的传承使命。退休前他选中波士顿北部新罕布什尔州的半山丛林,架椽筑屋,以贮珍宝。此后的三十余年,翁先生即隐居于莱溪居,一直潜心研究着翁氏文献和中国书画。

        翁万戈先生也是美国著名的华人社会活动家,但真正让他名满华人世界的,是二〇〇〇年四月翁先生将八十种五百四十二册宋元明清珍稀古籍善本转让给上海图书馆。此次转让使世界聚焦,傅熹年先生认为翁氏藏书是“二百余年学人想望不知其存否的著名善本。即以其中的宋刊本而言,其珍稀程度和版本、文物价值超过美国各图书馆现藏中国宋刊古籍之总和”,“是争取海外大批善本回归的最后一次机会”。其意义已无需再做评议。

        此后,翁先生先后在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于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办了“传承与守望——翁同龢家藏书画珍品展”;二〇〇九年四月,在美国亨亭顿图书馆推出“六代翰墨流传——翁氏珍藏书画精品展”。这是目前仅有的两次翁氏六代中国书画珍藏大体量公诸同好,翁氏书画由此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私人收藏之一”。

        我拜识翁万戈先生,是在二〇〇六年上海博物馆举行的“中日古代书法珍品展”开幕晚宴上。我贸然举杯向翁先生敬酒,翁先生起身热情响应。我以自己从事二十余年出版的经验,顿时感觉我们之间将会为翁氏珍藏开启一段历史性的因缘。我当即约请先生哪日有空,我单独请他小聚以便讨教,先生马上从口袋里找出一个小本和一支笔,翻看行程,当即作了约定,并认真记下了我们约见的时间。这个小本子,此后多次出现在我与先生约见的时刻,先生的严谨认真就此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次日中午,我们在延安饭店边的苏浙汇聚谈,先生给了我巨大的信任,并将他正在做的翁氏文献整理和书画研究诸工作一一讲述。我听了极为震动,这是一个庞大的构想,出自一位将近九十高龄的老人的心扉。席间,我们就翁氏文献和书画的系列性整理出版达成了合作意向,翁先生将亲自整理、撰写研究文章。

        此后翁先生因各种事由几乎每年回国一次,我都拜会一面,直至二〇一〇年,因翁先生乘机不便而未再返回国内。但我于二〇一二年六月专门赴美拜访了远在东北部Lyme小镇旁的莱溪居。这是我拜识翁先生后久有的一个心愿,不仅是时隔两年,尤其想念已九十四岁高龄的老先生,更因莱溪居贮藏着一个中国艺术品收藏的传奇。

        翁氏六代所藏中国书画的主体部分来源自翁同龢,藏品上入宋元,下及沈周、文征明、董其昌、项圣谟、陈洪绶、朱耷、清代“四王”、恽寿平、华岩、金农诸家,其特色是文人作品。其中最为珍贵的,是梁楷《道君像》,此画谢稚柳先生曾有专文,并被编入《梁楷全集》第一幅,认定为梁楷早年细笔精妙之作;最为辉煌的,当属王翚《长江万里图卷》,是王翚费时七月的自得之作,长达十六米。

        我则对翁藏两件书法情有独钟。一件是唐开元年间遗存至今的四十三行《灵飞经》墨迹,乃《渤海藏真帖》《望云楼帖》之原身,亦是翁氏家藏书法中年代最早的精品。另一件,则是初唐四家之一薛稷的《信行禅师碑》,世人都以为世间仅存流入日本的“何绍基藏本”,后因碑帖鉴赏家马成名先生在来莱溪看到“翁氏藏本”,研究后终于打破了孤本之说。此二件精美绝伦之作,后均收入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之《中国碑帖名品》丛帖中,后者更是首度完整惊艳亮相。

        在莱溪居,我们与万戈先生再次就翁同龢《日记》《翁氏文献丛编》,以及翁氏书画珍品的出版做了深入商议。书画部分,翁先生决定将对每一幅书画都写一篇鉴赏研究性文章,首先聚焦梁楷的《道君像》和王翚的《长江万里图》。

        一别莱溪,今又五载,翁先生已是年届期颐,虽隔大洋,然赖先生女翁以思、侄翁以钧二位先生常递信息,令我如睹先生或伏写或缓行于莱溪之畔的身形神采,每念及此,亲切和崇敬之情不可自抑。翁先生守护着五世重托,但他并不秘而不宣,以珍宝为独占,而是视为家族使命和中华文脉在他身上的一种承续,他理应担当起历史的责任。他不仅热情而开放地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古籍、艺术研究者,更努力以捐赠、展览和著述等方式,弘扬藏品所荷之中华文化。

        翁先生说:“我为家藏而活,而家藏也成为了我的人生。”我体会此语寓意极为丰富,这其中不仅指他完成了家族的使命,成就了他收藏家、诗人、艺术家的人生,更让他成为一名中华文化的世界使者,他要让世界“发挥、利用好它们的价值”。莱溪居成为他守护家藏的阵地,更是其文化守望精神的出发地。

        作为翁先生晚辈的“老朋友”,我能陪伴先生共同经历与翁氏六世珍藏有关的一段过程,亦是我之荣幸。而今又逢翁先生期颐寿辰将近,先生亲撰之“翁氏藏中国书画品鉴·莱溪居读画”系列开犁二种即将出版,更是倍感荣耀!谨记数言,以呈晚学与编辑同仁的跨洋祝福!祝福先生起居康胜,寿诞祯祥!一定共同完成莱溪居之约,完成翁先生的宏伟心愿!

        (本文作者为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