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1月31日 星期三

    马里奥的书房

    周宪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1月31日   13 版)

        元旦过后没几天,我的意大利同事贝尔蒂尼发来一个微信,说是他刚刚得知马里奥昨天刚刚去世,接到这个消息,感伤袭上心来。有些人你天天见到,可没什么印象;有些人只见过一次,却难以忘怀。对我来说,马里奥就是这样的人。

     

        我和马里奥的谋面真是好事多磨。十多年前他和我约好在罗马相见,当我准备行程时突然接到他的邮件,告知他在巴西度假时病了,不得不在医院接受治疗。于是,行程不得不取消。2010年我在法国讲学,他说你来罗马吧,只要两小时,不必受从中国飞到欧洲的十多个小时的劳顿之苦。于是,我便飞抵罗马,他派了个学生到机场接我,到了饭店,发现马里奥已在大堂里等候。初次相见彼此觉得如老友重逢,因为已相识多年,连寒暄都免了。他说一会儿去吃午饭,然后带你看看真正的罗马。

     

        在我结识过的欧美大牌学者中,马里奥的确是个很特别的人。与一些彬彬有礼却隐藏着傲慢的学者不同,马里奥是一个内心亲近中国的欧洲思想家。他在其《仪式美学》中文版序言中坦言:“虽然直到不久以前,均未能有幸对中国的美学和哲学有深入了解的机会,其实内心直觉一致告诉我,在中国人丰富情感与我的作品之间,存在着某种深深的统一。在其后涉猎中国美学家著述的过程中,我也为其中的一些观点所深深打动。”(《仪式美学》页1)多年前他告诉我在写一本全球当代美学的专著,想把中国当代美学纳入其研究视野时,我着实为他的热情所感动。后来他便派给我一个苦活,帮他收集有关中国当代美学的英文资料。对于这样一位深谙西方美学的哲学家,这还真是个挑战性不小的活儿。

     

        午餐后马里奥领着我在罗马转悠,我们去了外国游客通常不去的街巷,有热闹的广场,也有静谧的街道,满眼皆是充满意大利风情街景与居民。走着走着他领我进了一间门脸和空间都颇感局促的咖啡店,只能站着喝一小杯咖啡。走出咖啡店,马里奥告诉我,那可是全罗马最好的咖啡店。这着实让我惊讶了一番,说实话,真还没在意那全罗马最好咖啡是啥味道。不一会儿,他又带我走进一家书店,书架上挑了两本他的意大利文美学著作,说是待会儿签上名送给我。作为一个“老罗马通”,他一路走,一路述说着街道和建筑的历史故事,他的导游远比“孤独星球”的旅游指南精彩得多。走着走着,来到了一幢老建筑前,马里奥拿出钥匙开门进去,我这才知道是到了他的工作室—书房。

     

        书房空间并不大,有两间屋子,一间比较大一些,书架上满是各类学术书籍,是读书写作的空间。另一间稍小些,里面还放着一张小床,大概是思考写作疲惫时休息用的。书房虽不大,却很是温馨,装饰简朴中透露出意大利人特有的品位。马里奥告诉我,他的住家和书房不在一起,他如果不在罗马大学办公室工作,就是在这间书房里阅读和写作。没想到他学术研究和家庭生活分属两个不同的空间,不知是因为罗马房价太贵无法拥有一个大宅子,还是有意要将生活空间与思考空间分离开来。高度浪漫化了的海德格尔的森林小木屋,被很多人解释为是哲人追求“诗意栖居”所致,其实真实的原因非常简单,为了逃避其孩子的纷扰而求得一个静谧思考的空间。在罗马这个拥塞的古老城市里,马里奥的书房设在别处,一定也有他的考虑。不管怎样,他的许多重要著作大概就是在这个小书房里孕育而生的。

     

        屋里书架上满是学术著作,主要是意大利文的著述,也有不少是德文和法文本。在欧陆美学界,德国和法国美学的影响总是不可小觑的,中国美学要进入西方知识界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相较于圈子很小的西方汉学,我以为西方主流学者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关注可能更为重要,也更有影响。在日益全球化的“理论旅行”背景中,中国美学理论向西“旅行”值得关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马里奥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关注完全是自发的,他在其《当代美学》中专门辟出第六章“美学与文化”,分两节讨论了两位有代表性的美学家梁漱溟和李泽厚。

     

        在马里奥精致的书房里,我们讨论很多问题,从德国美学的影响,到意大利当代艺术,还有中国和日本的美学。马里奥不时从书架上抽出几本书,述说一些他认为重要的美学家和美学概念。其实,意大利当代美学亦有相当影响,克罗齐之后,瓦蒂莫、艾柯、阿甘本均为有世界影响的美学家,马里奥实际上也是和他们比肩的人物。近些年来一直想请阿甘本来华讲学,通过意大利上海总领馆和我的意大利同事做了很多尝试均无果,后来我便想到马里奥。然而他的回复令我意外,他坦陈和阿甘本曾是多年挚友,不过后来闹翻了,彼此不再联系,所以他不便邀请。看来,大学者学问做得大,脾气也不小。我们云里雾里地一直聊到天黑,他太太回来,我们便在离他书房不远处的一个街边餐厅晚餐。坐在街边,一边品着意式美食,一边看着当地人悠闲地走过,仿佛一头扎进了罗马人的生活之中。

     

        马里奥的《当代美学》意大利文版2011年在博洛尼亚出版,两年后英文版由布鲁斯伯里出版社刊行。英文版尚未面世,他就把电子版发我先睹为快。读后我觉得该书应有中译本,于是就请陕西师大文学院裴亚莉教授担纲译介,她曾游学哥伦比亚大学,专业出身又是美学和文艺学,是很合适的译者。裴亚莉教授花了几年时间终于杀青,《当代美学》中译本2017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算不上鸿篇巨制,提纲挈领地考察了当代美学的主要问题,难能可贵的是该书建构了一个阐释当代美学的新的框架,首先是将西方当代美学的逻辑构架概括为生命、形式、知识和行为四部分,前两个是康德《判断力批判》发展,后两个是黑格尔《美学》的延伸。除此而外,又提出了情感与文化两个部分,前者表现在解构主义中,后者反映在非西方的美学思考里。马里奥尤其关注布克哈特关于西方文化衰落的预言,所以非西方的哲学和美学便成为解答布克哈特预言的另类方案。他注意到非西方的审美经验和文化,已经发展成为抗拒西方现代性的别样的现代性路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中国当代美学便进入了西方语境。

     

        马里奥将中国当代美学置于一个世界性的比较语境中加以考量。对马里奥来说,最关心的是中国美学有何种非西方的方案,所以梁漱溟以儒家仁学为核心的审美方案便有了独具一格的世界意义。马里奥虔信梁漱溟的方案解答了布克哈特的难题,尤其有趣的是他参照西学来阐发梁漱溟的“仁学”美学。他认为“仁”的概念博大精深无法翻译,既接近于席勒的美育观念,又接近于康德的审美无功利思想,其核心是“人的可完善性和追求完善的责任”(《当代美学》页218),因而又与阿奎那的“壮美”概念相似。

     

        马里奥的书房,四周皆是当地居民生活味很浓的区域,嘈杂的声响和富有地中海调调的丰富色彩,拥挤而毗邻的老房子,尤其是屋顶杂乱密集的电视天线令人印象深刻。但就是在这里,马里奥写出了这些富有激情和思想的美学著述。我知道马里奥早年曾是一个激进的左派知识分子,毕业于都灵大学,那也是瓦蒂莫和艾柯就读过的学校,马里奥和他们曾经是“战友”。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六十年代后期和法国情境国际组织关系热络,其领袖人物德波与他友谊深厚。年轻时虽很激进,但马里奥的晚年往往宽容和平和许多,这是许多欧洲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马里奥回归学术,钟情美学,不过他关怀天下的习性未变,据他说,他主编的杂志Agalma在欧洲美学界小有影响。不过,这一切都已是翻过去的一页了。

     

        马里奥去了天国,他在那里会有一间书房吗?见到上帝他会怎样呢?英国女作家沃尔夫曾想象读书人如何面对末日审判时,她写道:“有时,我至少梦想着当末日审判来临时,伟大的征服者、律师、政治家来领取他们的奖赏——他们的皇冠,他们的桂冠,他们的刻在不朽的大理石上的不可磨灭的大名时,当上帝看见我们胳膊下夹着书本走来时,他会转向彼得,不无嫉妒地说:‘瞧,这些人不需要奖赏,我们这儿没有可以给予他们的东西,他们热爱读书!’”

     

        是的,马里奥无需上帝奖赏,他在另一个世界里要做的还是读书和写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