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1月03日 星期三

    谁在高铁上读书

    申尊敬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1月03日   03 版)

        宝鸡开往北京的高铁上,80名乘客的车厢里,有人在呼呼大睡,有人在手机上玩游戏,有人在ipad上看热播剧,有人忙着收发微信,有人戴着耳机听音乐,带孩子的在享受天伦之乐,啥事都没有的透过车窗看风景。途中上上下下的乘客有几拨,只是没见一人在读书。

     

        我走到后面那节一等座车用眼睛调研,车厢里基本满座,也无一人在读书。

     

        忽然发现一人在读书,她是二等车厢里一位满头白发的洋老太。她读的书上密密麻麻全是我不认识的洋字。只见她从宝鸡上车后到西客站下车前的7个多小时里,一直捧着一本书在默默读,车到西安郑州等大站时,她下来抽一支烟,回到车厢后又捧起书来静静读。列车快到北京站了,她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书本,拿起手机。

     

        这样的场景,不是国民读书现状和中西差距的一个典型样本吗?

     

        不爱读书甚至几年也不读一本书,近年来在成年人中似乎成了普遍现象,自从有了智能手机,这种不正常现象已经成了“正常现象”。各大媒体对此深为忧虑,屡屡呼吁“书香中国”“悦读人生”。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李克强总理亲自“倡导全民阅读”。但在许多人那里,这些不过是一阵又一阵的耳旁风。

     

        我们生活在一个诗书传国的国度里,关于读书的“醒世恒言”,自古而今可谓多矣:开卷有益;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改变命运等等代代不绝。

     

        改革开放几十年,我们的发展确实突飞猛进,但除了制度优势外,更多依靠的是从国外“拿来”的技术和设备,是别人的知识转化为智慧的成果。我们也有领先世界的东西,惜乎只是凤毛麟角。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家里用的,有多少是自主创新并有核心技术的“中国智造”,咱们对此要有自知之明。根本改变这种局面的出路,只有全民读书。成年人是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尤其要发奋读书,努力学习科技知识。

     

        我们的经济总量雄居世界第二已有若干年了,但人均年读书量在全球排第几?说出来大家恐怕会汗颜。一个成年人不爱读书的民族,发展的后劲能有多大?

     

        许多人有游遍世界的规划,更多人有跑遍全国的计划,但多少人有一年要读几本书的计划?

     

        在手机上阅读当然也是一种阅读,这种碎片化阅读,只能收获碎片化知识,不能得到系统化知识,可惜许多人误入歧途不知返。我们要“创新中国”,靠那些碎片化知识行吗?“读书无用论”和“读书有用论”,这些年来一直在争论不休中。读书到底有没有用?答案其实不言自明。所谓“读书无用论”,不过是不读书的懒汉们的昏话。你若不读书,其“用”从何来?

     

        读书当然不会像吃饭,可以收立竿见影之效,但成年后基本不读书,靠老化的知识干事情,很可能人虽未老,智力已老,创新的欲望也衰竭了。

     

        当然,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认识,再把认识转化为创新和发展的智慧,不是一日之功。但通过读书,掌握丰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基础。

     

        读书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可能有很好的身体,有很多的钱财,还可能会很长寿,但会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能有多彩的人生吗?能为民族复兴贡献多少智与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