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朴归真 心照万象
大约于15年前,我邀请刘巨德先生到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参加学术活动,他谈到庞薰琹先生对装饰的阐释是:宇宙之大道,当它印在你的心灵上,就会成为生命的节律。巨德先生告诉我,这奠定了他艺术道路的根基和趋向。
作为70岁第一次办个人画展,是“向庞老师汇报”。
前不久,我去了巨德先生的工作室,那满壁巨大的画作,涌动着朴野的生命激情,形式中透出的理想之光映照着作者纯粹的艺术之魂。刘先生说:“我是汉篆、石刻、壁画、漆画再加上文人画,西方现代绘画、农民画都学,庞先生就是这么教我的。”我说,1979年春,我听过吴冠中先生的一次讲座,吴先生当时很激动:“让我来办美术学院,我就不分国画系、油画系,什么都学!”
庞先生和吴先生观念的一致性不但培养了一批矢志在形式探索中实现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学院与民间融通的艺术家,更在教学体系和审美建构与创作方式上与张仃、张光宇、祝大年等杰出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共同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56年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夯实了基础,并形成有别于其他美术学院的独特价值。一所大学应当有自己的特色,就像一个艺术家要有自己的风格一样。艺术教育的多元化是艺术创作及其审美百花齐放的基础。
刘巨德、钟蜀珩是艺术伉俪,同年生,又同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1973年结婚后,双双被分配至云南昆明工作。1978年刘巨德返母校攻读研究生,师从庞薰琹先生。次年,钟蜀珩考取研究生,师从吴冠中先生。正如前述,庞、吴二师皆倡导艺术多画种的融汇。导师的教诲,更使刘巨德、钟蜀珩在艺术理想和人生道路的重奏,超越画种,超越客观物象,超越小我。刘巨德希冀从母体的故乡,到童年的故乡,再到文化的故乡,直至宇宙的故乡,以达到物质生命向精神与灵魂的飞跃。他诗化的妙语表达了内心的追求:“我是一把土,渴望梦的种子降临,破壳发芽在土地里,种子含着星光的水泽,光亮闪闪……”。
钟蜀珩向往用心灵和“心眼”去捕捉对象的整体美,在瞬间闪烁的光色和偶然萌发的造型意想中凝定形式,在简约中见本真,在感性的显现中折射理性的光亮。移花接木,重组自然,境生象外。这种审美气象正仿佛吴冠中先生观察横卧的女人体,高声叫喊:“要画出八百里平川”。可知,“迁想”“心与物游”无疑成为钟蜀珩创作之源的内驱力,当然,也一定有“妙得”。
刘巨德先生的诗和梦寄托于艺术的表现,首先在情,情由心生。心借“物”而抒发。刘先生的物不仅是茫茫草原,大漠驼影,云山驰骏,校园紫薇,黄河飞瀑,杂丛珍禽,而是心潮律动与自然万象的神遇;是诗性遣怀与形式创造的融化。由此,他挥舞自制的长笔,迹化生命的感动,在平面上意造可以接天连地,通古达今的浑茫世界,在这主观的点线面和色彩的秩序中,恍如天籁的旋律充满张力,稍加点化,则形、意、神皆俱……
钟蜀珩教授的心和眼倾情于画面,魅力在于韵。其韵,源自于璞玉般的内质。在入微入妙的琢磨中深得自然之本,而性格中的坚毅则使其乐于主观夸张,善于自我表现!她通过色块与线条的交互映辉让时间和空间在此停留,令人们触摸到层次的厚度,感悟到线条的游动,这音韵的美对应着形式的抽象,在沉厚和飘逸的对比中凸显精神的力量。
可以说,刘巨德、钟蜀珩二君艺术风格和成就是一目了然的。他们独具特色的艺术表明了以庞薰琹、吴冠中等为代表的前辈,其所倡导的艺术主张,审美风范和教学理念是在中国美术多样生态中充满生机,有着强劲生命力的一支力量。
回眸20世纪中国美术,我们更多研究的是以徐悲鸿为代表的通过写实表现现实,关注社会,艺术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以刘海粟为代表的通过吸收西方现代派,推崇内在情感和个性弘张的表现主义艺术;以林风眠为代表的融通西方形式创造与中国传统意象于一体的诗性意韵。今天,我们通过刘巨德、钟蜀珩的展览,也是试图引起大家在艺术创作、教学方面对庞薰琹体系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探讨和研究。特别是庞先生对中国古代造物造型规律及装饰艺术的审美介定。巨川非一源,正是众多支流的汇合才能使中国美术的浩瀚江河生生不息。
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美术殿堂,普及美育的公共文化平台,有责任通过收藏与展览、研究与教育,全面推动优秀艺术家和作品。两年来,中国美术馆先后举办了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仃、常沙娜等先生的作品展,继而举办刘巨德、钟蜀珩艺术作品展。这些展览皆由中国美术馆邀请主办,分属于“典藏活化系列展”“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以及“学术邀请系列展”。这些不同系列展览是中国美术馆自主策划的展览品牌,体现了中国美术馆倡导的文化精神和美术创作方向。这几位艺术家反映了这所学院前后相继几代学人的努力与成就。我们也非常感谢艺术家们将部分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为全体人民所共享。
我们希望,通过对德艺双馨艺术家作品的展览,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引领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想而不懈努力。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
意为我生
中国美术馆的学术邀请系列展旨在将那些走在学术前沿、有创新、有探索、有成就的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予以展览,以倡新风。也许,这种探索尚存在争议,但其方向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且有着鲜明的学术指向和强烈的个性特征,呈现出具有价值的学术性。所谓学术性,是在历史研究的深度和社会发展的广度以及艺术家个性这三个维度展开的。因此,学术邀请展在艺术家人选方面也应当是慎重的。
在中国当代油画的大格局中,戴士和先生的艺术实践长年受到关注,原因有几点:
第一,他追求一种特别的写生。戴士和先生喜欢现场写生。多年来,随身一只画箱,一个速写本,人到哪里,画笔跟到哪里。他的画总是以充沛的热情,勃勃的兴致,在平凡的题材中发前人所未见,不断地开拓新的语言方式,拒绝因循,拒绝套路。他在写生中重视观察和感受,以大自然为师,相信艺术家的感受是沟通视觉与心灵的桥梁。因此,戴士和先生的写生达到了一种高境,既是写实也意象万千,在研究中生发创新点。用笔果断,形简而神出,色彩饱和,直抒胸臆。其艺术的感染力量在于主客相融的化境中。
第二,他探索一种特别的写意。戴士和先生崇尚写意精神,他认为欧洲油画里对于“立意”的重视,对于“意的品质”的重视,本是欧洲油画艺术的动力,这一点与中国艺术的传统是一致的。而作为中国艺术家,更有写意精神千百年丰厚的积累,更当是自觉的努力方向。在他看来,写生可以是一种方法,写意却是追求的方向。依写意所昭示的方向,要特别着力于“意”的考究。艺术要朴素,要自然,要凝练,要坦诚直白;在题材上无分大小贵贱,有感受则灵;在画幅尺寸上,更不求宽贪大,而是随遇而选,合用则安;写意的用笔更不是一味霸悍恣肆,而是手随心动。戴士和先生探索一种特别的写意,让画面激荡着生活的运转节奏,油画语言不修不描,像生活本身那样时时在生发中、处处在成长中,作品像是作者的“日记”“札记”,哪怕小小篇幅,寥寥数笔,却因其意味隽永,因其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而引人入胜。戴士和先生多年来一面作画一面作文,这是他的个人习惯,也是中国文人画群体的传统。在他的文字中进一步展示了写意精神在他心里的特别的理解和特别的向往。他认为学油画不必囿于欧洲;继承传统也不必囿于古人。写什么意?写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意”,我们每个人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意”。这个“意”的价值就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承载着无可替代的、当代中国人的生命体验。这就是写实的态度,也是写意的态度,也是当代中国人的态度。
戴士和先生先后就学于北京师范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俄罗斯列宾美院,数十年来勤学慎思。作为先贤徐悲鸿、林风眠等大师的晚辈,他力图继承各家之优长,穿越新旧之隔、跨越门派之别,以臻于更高的艺术境界。他的个展2008年曾经在本馆圆厅举办,获得业界普遍好评和重视。
白俄罗斯纯洁的大地与天空
中国美术馆与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倾力合作,历时两年,精心筹备,终于成功举办展览,历史上第一次将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典藏精品搬到了中国美术馆的殿堂。
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拥有从古代圣像画到当代不同风格的重要美术收藏,本次展览共展出57件馆藏油画精品,创作年代跨越19世纪迄今,包括了人物肖像画、风景画、静物画、风俗画。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基本串联起白俄罗斯美术发展的清晰脉络,向我们展现了白俄罗斯纯洁的大地与天空,这里的人民的平静自由的生活和他们对美好的向往。
首先,展览有中国人民熟悉和喜爱的,浸润着中国人的文化记忆和情感的俄罗斯巡回画派大师作品,像:克拉姆斯阿依、列宾、列维坦、希施金、涅斯捷罗夫等人的精彩作品,他们用高超的现实主义手法诠释了俄罗斯民族伟大的灵魂,他们的作品被当作人类共同的财富在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享有崇高的荣誉。从19世纪中期开始,白俄罗斯美术在俄罗斯美术体制下发展起步,先后有赫鲁茨基、比鲁利亚、茹科夫斯基等在画坛崭露头角,本展选展了赫鲁茨基《玫瑰和水果》《男人的画像》,比鲁利亚的《早春》《冬日的一天》,茹科夫斯基的《春天的晚上》《圣诞前夜》等,画风朴实深厚,平静中内蕴诗意,显示出对俄罗斯美术传统的深刻理解与传承。白俄罗斯民族艺术画派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形成,以丹茨格、古格尔为代表的白俄罗斯艺术家扎根民族生活的土壤,深入挖掘自身民族文化传统,歌咏自然的诗意和人性的美。特别是1991年白俄罗斯共和国宣布独立之后,白俄罗斯美术开始走上自我更新和文化寻根之路。艺术家视野更为开阔,一方面吸收西方现代主义影响,自由探索现实主义之外的各种表现形式,一方面从民族、民间资源中汲取营养,产生了像卡萨科夫《白俄罗斯》、科斯秋申克《把月亮送给我》这样具有浓郁民族精神和现代风格的作品。
今年是中国与白俄罗斯建交25周年,两国文化的交流合作通过多种方式飞速发展。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重要的节点国家,白俄罗斯共和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进入欧洲的门户之一。当前,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两国携手在文化领域展开了广泛合作。两国美术馆、博物馆和图书馆之间的往来密切,构造了两国深厚的文化关系,增强了两国人民的友谊。此次展览正是落实中国美术馆与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合作协议的重要成果,凝结着两个国家美术馆的真挚情谊,通过这个展览,我们会走进白俄罗斯美术的世界,通过艺术上心与心的交流,必将激起更大范围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