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诗》情动人心,《诗》教润无言

    萧萧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11月22日   19 版)

        今年二月,忽获师命,让我精读《毛诗》。当时有些发懵,“小学”未终,“四书”未通,何以读经?师命难违,只好逐字逐句、参照历代注疏开始品读。

     

        注疏数不胜数,仅我寻到的就过五十之数,不可能全读,故每本读一部分,再以年代划分区间,各取几本,最终细读的不过十余。前人之说,或拘泥于教化,或泛滥于阶级,或臆测妄断失之本义,或陷之于诗失之于经。虽说诗无达诂,却想探求其本义与经义,欲以《诗》之情涤我心,欲以《诗》之教化我思。然而经过两千多年,字词之义多有变化,且《诗经》多生僻字,故辅以《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帮助解读。又要明诗之背景,还得读《先秦史》《西周史》等史书。

     

        开始读时,半月一首,苦不堪言,两个月后,渐入佳境。仿若登山,视野越广,心胸愈畅,心之澎湃,情之激昂,难以言表。此时方明,读书之法,快即是慢,慢即是快。仅此读书过程,就让人踏实沉静不少。此为个人读《诗》之一得。

     

        翻开《毛诗》,首读《毛诗序》。《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志者,从心从之,为心之所往也,而情者,如心上之蓬勃青草,葱茏芬芳。《诗》是“诗”,其承载之情思,为人所共有而千古不绝,故今日读来依然动情入心。但《诗》又名《诗经》,它更是“经”,为周公礼乐制度之重要载体,孔子删诗以后,仅305篇,若仅当诗来读,未免可惜。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成之后,各代注疏承载各时文化,《诗》不仅承之以情,更载之以道,此为个人读《诗》之二得。

     

        以《毛诗·周南·葛覃》为例: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毛、郑、朱子皆以为写后妃之德。方玉润《原始》:“后处深宫,安得见葛之延于谷中,以及此原野之间鸟鸣丛木景象乎?……此亦采自民间,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前咏初昏,此赋归宁耳”。后之学者基本认为是“已出嫁女子准备回娘家探望父母的诗”,如闻一多说是“新妇预计工毕归宁,喜而有作也”。此诗主旨到底为何?

     

        从“诗”之角度来看,《葛覃》所描画为:葛藤蔓蔓,葛叶青青,鸟鸣悠悠,有女一人,欢欢喜喜,割藤煮藤,织布裁衣,衣成珍之,自在喜乐,家安思归,事毕归娘家,以安父母心。读之欢喜而宁静,仿若于繁琐杂事中,开出清净之花。诗意确是女子归宁,然而仅限于此么?读此诗仅是围观一下几千年前之女子日常么?

     

        再从“经”之角度看。《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其中可见,夫妇为社稷之本,故《关雎》排第一,那么《葛覃》何以高居第二?《礼记·乐记》:“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乐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乐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仪礼》中乡射礼、乡饮酒礼、燕礼,皆奏唱《葛覃》,可见其重要性。

     

        男耕女织为中国古代数千年之传统生产方式,《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事,男耕而食,妇织而衣”,贾公彦疏“嫔妇谓国中妇人有德行者,治理变化丝枲以为布帛之等也”,将纺织定为“妇功”“女事”,且与“妇德”紧密相关。从《豳风.七月》可知,赋税之重要部分为交布帛,故纺织为家庭经济之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妇女时,纺织能力之高下为重要标准之一,比如汉乐府民歌中《上山采荼蘼》《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诗中均有体现。

     

        诗中女子,劳作心情愉悦,持家既勤且俭,处事条理分明,归宁暗藏孝心。《礼记·昏义》:“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郑玄注:“妇功,丝麻也。妇言,辞令也。妇容,婉娩也。妇德,贞顺也。”诗中女子就是一位勤俭敬孝、兼顾四德的贤妇。又夫妇为社稷之本,有此妇则家庭和睦、国家安宁,故《葛覃》之女可为妇人之表率。

     

        于今日我等,又有何启示呢?诗中女子,乐于劳作,心欢神悦。但若换一人,也许就全然相反了,抱怨纺织持家辛劳,责怪父母为何许到这样的人家,哪里记得要探望父母?

     

        法国哲学家蒙田说:“一个人能够和家人和睦相处,这是人生之重大成就。”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平凡的,上学工作,结婚生子,柴米油盐。若能有诗中女子之心态,无数人眼中之“苟且”,岂不就是我们苦寻之“诗和远方”?享诗情、寻经义后,问己心而思己身,此为个人读《诗》之三得。

     

        《卷耳》之宛转关生,《兔罝》之赳赳其勇,《芣苢》之袅袅好音,《汉广》之渺不可思,《甘棠》之昭昭盛德,《简兮》之细媚淡远,《载驰》之家国大义……每一首都有其独特韵味,静心读之,绝不会难,愿读《诗》者愈来愈众。以上均为个人浅见,殷盼有人与我共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