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两个米斯特拉尔

    路文彬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10月11日   03 版)

        初识米斯特拉尔是因为一本薄薄的诗集《柔情》,其中,流露出无限母爱柔情的《摇篮曲》等篇章当即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个米斯特拉尔的全名叫加勃列拉·米斯特拉尔(GabrielaMistral),她是于1889年出生在智利北部艾尔基山谷一个小乡村的早慧诗人,14岁即开始写诗发表,25岁凭借《死亡的十四行诗》一举成名。1922年,她出版了首部诗集《绝望》,《柔情》是她于1924年出版的第二部诗集。1945年,米斯特拉尔因“以热烈澎湃的情感所孕育出的抒情诗篇,让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追求的梦想的象征”,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结果成为拉丁美洲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西班牙语作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女性作家。

        1954年,米斯特拉尔出版她人生中的最后一部诗集《葡萄压榨机》,诗风依然在谋求着精进和纯化。1957年,年近68岁的她客死美国纽约,遗体随即被运回智利举行国葬,又于次年遵其遗愿安葬在她艾尔基山谷的故土。

        爱、自然和死亡,这是米斯特拉尔一生未变的书写主题,尽管终生未婚,但她却始终未曾停止过对于爱情和母爱的渴望与体验。她用多舛的一生诠释了爱即信仰的自由真谛。

        后来,我又读到为米斯特拉尔所作的诗歌,但作者却被称为法国诗人,且也获过诺贝尔文学奖;起初,我以为是编辑犯了错,可读着读着,就发现这诗歌有些异样,同我熟悉的那个米斯特拉尔完全不像一回事。于是,我开始着手调查眼前的这个米斯特拉尔。终于,我发现的确还有另一个米斯特拉尔,他的全名叫做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Frédéric·Mistral),1830年出生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村庄马雅纳。

        1852年,他发表了第一首长诗《普罗旺斯》,随后又用7年的时间创作出长诗《米赫尔》,也正是这首诗作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米斯特拉尔因此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的一致青睐。颁奖词中是这样肯定《米赫尔》的:“……这部作品真正的艺术魅力体现在作者串联故事时所用的绝妙手法,以及诗歌向我们展现出的普罗旺斯那迷人的风光与记忆,还有当地流传多年的古老风俗以及这里淳朴的民风与生活。”

        凭借对于一种方言俚语的执着,他向世人证明了每一种“渺小”本身的存在价值。他成功地让宏大听到了渺小的声音,进而也让渺小丰富了宏大。

        再后来,重读智利的米斯特拉尔时,我在关于她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里惊讶地发现,这篇颁奖词其实一开篇便提及了这两个米斯特拉尔:“一天,一位母亲的眼泪使一种被社会轻视的语言,由于诗歌的力量而重获尊严,并赢得了荣誉。据说,米斯特拉尔,两位同名并同样具有地中海气质的诗人中的第一位,当时还是个年轻的大学生,用法文写出了第一批诗句,使母亲潸然落泪。实际上,她不过是朗格多克一位无知的村妇,并不理解这精致语言背后的魅力。从那时起,她的儿子决定使用母语——普罗旺斯语来写作……”

        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年轻时代的加勃列拉·米斯特拉尔显然是受到过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影响的。而且,她的原名是卢西拉·戈多伊·阿尔卡亚加,加勃列拉·米斯特拉尔只是她正是开始创作时启用的笔名而已。那么,从这一笔名我们也不难推断出她向这位法国前辈所表达出的由衷敬意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