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一个理解与构建现代中国大学的新思路。

    没有“没有传统的现代化”

    沈群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10月11日   20 版)
    《中国大学的文化性格》,贾佳、王建华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定价49元

        本书以历史性还原现代中国大学的传统文化性格为旨趣,试图厘清与论证这样一种关系,即传统中国文化一直是中国大学一以贯之的内容。该书开宗明义指出: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大学在本质上并非只是横向移植西方大学模式的一类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于一体的社会机构,而是以中国文化为根基区别于任何其他国家大学机构的文化实体。作者认为,植根于传统文化,百年来中国大学虽经历过仿日、学美、效法、学苏几个阶段,有的阶段甚至处于全盘西化的社会思潮中,但中国大学始终在许多方面保持有其之为中国大学的民族文化特征,即“中国大学的文化性格”。

        作为一个理解中国大学百年民族文化特征的概念架构,“中国大学的文化性格”是作者对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中国大学关系的理论表达。金耀基在阐述大学与中国的现代文明时,谈及古今中国大学之道。他认为,传统中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至善是其终极目的,指向一个有道德、伦理的文明秩序;现代中国大学取法欧洲,大学之道在明明理,在新知,在止于至真,至真成为今日之大学的终极目标。基于对历史与现状的分析,金耀基指出“今日之大学之道必须与传统中国大学之道兼重并举”,充分肯定了中国大学古有传统的现代价值。事实上,早在民国时期,梅贻琦就已论及中国大学之道。在《大学一解》中梅贻琦就指出,“今日之大学教育,骤视之,若与明明德、新民之义不甚相干,然若加深查,则可知今日大学教育之种种措施,始终未能超越此二义之范围,所患者,在体认尚有未尽而实践尚有不力耳。”可以说,百余年来现代中国大学作为“横向的移植”而非“纵向的继承”虽是公认的事实;但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大学的关系却从未也不可能被否认。

        该书以“中国大学的文化性格”为此一主题重新命名,通过把本意属人的“性格”概念赋予大学,并直接与“文化”结合起来,更生动地表达了对中国大学根本特征及其特殊性的认知,对“纵向的移植”外表下中国大学之为中国大学实质的把握。相比于已有研究偏重于构建一种回归与重建理论的叙事传统,作为一个中国大学传统文化属性的解释性研究,该书主要聚焦于中国大学文化性格本身,凸显的是现代中国大学传统文化特征发展演变的历史整体性与连续性。作为一部以中国大学文化性格历史演变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无论是关于历史性描述还是理想性构建,该书都做了颇有价值的探索。

        首先,在研究思路设计上,该书以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形成机制“中国文化——‘文化传承者’——中国大学”为分析框架,创造性的构建了一个以传统文化为根本出发点的中国大学解释框架。其中,所谓的“文化传承者”,在书中特指连接传统文化与中国大学的桥梁,是中国大学文化性格形成的实践主体,对传统文化如何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影响中国大学起着决定性作用。以中国文化、文化传承者以及中国大学为基本点,该书在梳理、分析和归纳近代以来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变迁中,不仅注重对各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在社会变迁中的命运,即中国大学文化性格形成与发展的社会背景的描述;更注重对“活”着的中国文化,即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实践主体——“文化传承者”所持有的文化观念与大学观念的分析,以及在他们影响下中国大学文化性格典型特征的归纳;还涉及对各历史时期中国大学之具体理念、制度以及物质符号的文化解释。

        其次,在论证与分析的过程中,该书以韦伯的“理想类型”为研究方法,在中国大学百年的历史框架中深入刻画了中国大学在传统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典型性特征,尤其注重从传统经典中寻找合法性依据。书中指出,从中国大学诞生到清朝灭亡时期,中国大学主要为维护晚清政权而设,受晚清士大夫控制,文化性格最为浓厚,主要以“忠君尊孔”“学仕一体”以及“经学为本”为鲜明特征;整个民国时期,在民国大学校长的主导下中国大学的文化性格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呈现出一种比较“好”的发展态势,表现出“厚德载物”、“有容纳大”、“文实并包”以及“天下为公”等典型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正在酝酿与形成一种理想的可能性模式——“大学的中国模式”,并且初步呈现出了“以人为本”、“人文立身”以及“宁静致远”等较好的文化发展趋向。以上对各时期中国大学文化性格诸多表征的抽象提炼与概念表达,是作者基于对于历史文献、经典文本的解读,对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大学特征理想化提取的结果,它们集中表达了所处历史时期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整体性特征以及阶段特殊性。

        再次,基于对历史的省思以及对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忧思,作者尝试性地构建起一个理想的中国大学文化性格模型。书中指出,理想的中国大学文化性格之构建涵盖了回归古典大学之道、复兴传统人文知识以及协调好大学、学者与政府三者关系等多重内涵,尤其强调了实践过程中自由学者之于理想大学文化性格构建的重要性。立足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作者从主体性价值与方法论意义上分别阐述了优质的传统中国文化以及各按其职、相互协调的大学、学者与政府作为影响理想中国大学文化性格构建的基本性要素,之于现代中国大学建设的现实意义。该书关于理想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探究,在理论上将经验性的历史、现实与逻辑性的理想构造统一起来,并依靠经验性的历史与现实把握到未来中国大学文化性格的实践逻辑,充分表征了中国大学文化性格内在特征的连续性与外部条件的制约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