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9月27日 星期三

    感奋与启示——读《常海文集》

    冯立三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9月27日   08 版)

        几个月前,老领导张常海寄我《常海文集》“征求意见”,我端详占封面三分之二版面的常海头像:白发如银,端严慈祥,条领衬衫,粗泥西装,仍是我当年在文艺部时常见的形象。浮于面前并引起我一阵感动的是常海的一件往事:他夜里发病,大口吐血,急送医院急救,立即点滴。次日清晨,众人上班,竟看见常海已经端坐办公桌前,披阅大样。似乎昨晚发病,属于误传。常海做事认真,垂范于众,我是知道的,但自我要求竟是如此严格,确乎在我想象之外。在这样的领导面前,不管他怎样谦虚待人,你都不敢放肆。

        《常海文集》多按文章发表顺序依次排列。有意破例将2015年6月宫苏艺采访整理的《周总理对光明日报的关怀》置于文集之首,所有诗歌也不分时间先后而统一归为一处。对于周总理那篇文章,除举证一系列事实证明总理之关怀《光明日报》之外,常海不顾“四人帮”的阻挠,于1972年10月6日毅然发表为周总理所组织的周培源先生的文章《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显示了常海坚定的科学教育立场和藐视“四人帮”“左”的淫威的革命风骨。周总理事后让人转达,说周培源写文章是有功劳的,《光明日报》发表也是有功劳的。

        少年、青年的常海,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冀察热导报》上,在“冀察热辽”中央分局的《群众日报》上,在建国后写成的《嘱咐》中,有记述常海当年战斗经历的文章,文笔或许稍欠老到,但艰苦卓绝的战争使他早熟,他的文章写得生气勃勃。他早早熟悉了农民的生活、斗争和语言。在今天还在中学读书的年龄,常海就扛着高过他的身量的步枪,骄傲地走在根据地的土地上了。

        他曾经不经意地这样描写他的一次经历:敌机扔炸弹,炸弹在他身旁爆炸,弹片将他的棉大衣撕开一个大口子。他发现自己竟然毫发未伤。他是革命战争的少年战士、英勇的战斗者和幸存者啊!

        《常海文集》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尚义新区发动群众土改商榷》,是篇研究问题的文章,研究新区土改中所存在的“群众思想发动问题”,当年是内参,后收入文集。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常海是一个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向着“聪明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前进的人。例如对于冀北群众工作基础较差,加上宣传教育工作赶不上去和至今仍有带枪土匪活动等实际情况,提出要有“正确的说明政策”,以“提高农民阶级觉悟”,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土改本身就是极复杂的阶级斗争。针对尚义某些地主还向农民要租要草耍威风,造谣破坏,阻碍生产等现象,提出“明确向地主直接说明政策,并领导群众起来宣布为非法”,“对继续对抗与破坏土改不向农民低头而阴谋报复者,应通过政府予以制裁”。这就很有些独立见解了。

        文革前十七年,常海写了大量的有关工业建设的文章,有的写得很精彩。常海对解放前北方庞家堡铁矿厂工人极端悲惨的生活的描写,令人恍入阴曹地府,惨不忍睹。这个有着近代化电气设备的庞家堡矿山,完全是日本侵略者用上千上万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尸体血汗建造起来的啊!

        当常海的笔伸向解放了的中国工人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艰苦奋战的时候,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庞家堡”,这海拔千余米的矿山,冬天严寒,夏天酷暑。工人们不顾一切,和大自然进行着搏斗。

        “工程,技术人员们,也积极参与了重建矿山的工作。深入坑道、现场,以自己的技术和工友们在一起进行着劳动,庞家堡修建的功臣榜中,也有着他们的光荣席位。”庞家堡的“光辉的成就”中,与其说是工人阶级的单枪匹马的奋斗,毋宁说是含有知识分子的光荣参与的共同奋斗!

        常海在工作中发现的这个共同奋斗的象征意象,可以延续到大同煤矿建设、宝成铁路建设的壮美画面之间。那会使他在对祖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反映中更富历史感。“一望无际的山坡上、峡谷中,一伙伙的煤矿地质人员和钻采人员正在进行着工作”的画面,“随着工程的日益进展,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出了不少战胜江水的办法”的画外音,等等。常海用纪录片解说词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国家建设的印象和感动。他的解说词充满时代感并渗透某种历史感,形象化与通俗化相得益彰。

        1956年10月11日,张常海去山东沂蒙山区孟良崮采访,连续发表三篇《沂蒙山区行》通讯。

        该地区是当年全歼国民党张灵甫74师战场孟良崮山区。十年过去,战场痕迹已经荡然无存。孟良崮地区一片新的气象:山里由过去“四多”变成现在的“五多”了,过去的“四多”是:放牲口的多,逃荒要饭的多,没吃没穿的多,没房子住山洞的多。现在“五多”是:穿新衣的多,住新房的多,挂蚊帐的多,卖余粮的多,还有个牛羊猪鸡多。

        农村集日,集上各种货物应有尽有。中秋节在即,卖肉、买菜、买月饼的特别多。卖肉的案子前,挤满了一堆人。老母鸡和鲜嫩的小鸡,每斤售价.025元,山区农村市场每集交易额有3000元左右,多时能达到4000——5000元。

        过去在一整条山峪里,找不出几个识字的人,见个高小毕业生,成宝贝一般。现在不但庄庄有小学,办起了学校,还建立了一所“孟良崮完小”,大人孩子都念书了。

        过去,在这一带方圆百里之内没有医生,只好干看着病人痛苦地死去,现在,这里盖起“孟良崮医院”。医院派人巡回下乡为群众看病,派人下去帮助群众开展清洁卫生运动,卫生条件大为改善,变成为屋里、院子、大街上“三净”的卫生模范村。

        十年变化,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常海为孟良崮农民走上翻身幸福的道路而欢欣鼓舞。

        他的《工商业的发展方向和当前任务——“华北区域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参观记》,通过对华北地区工商业的迅速发展,肯定了国家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是篇短小精悍的通讯。他笔下的工商业包括公、私营工商业,他所歌颂的“工商业者的新作风”,包括公、私工商业者。国家对公、私工商业者的平等的态度促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混合型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后来在改革开放年代迅猛发展起来,可惜当时只有几年好日子,奉公守法,艰难困苦,熬到所谓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寿终正寝”。幸有常海这篇通讯,留下了那个暂短时期的一帧剪影。

        草于1973年,发表于1980年的《白宫归来》常海以平和的态度向白宫表示敬意。他引述基辛格博士会见时的话说:“我很高兴和大家见面,希望这不是最后一次,希望你们回去告诉我们的朋友,我们既定的共同认识将会继续保持,这是关系整个美国的问题,而不是过渡事件。”常海说:“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记者们都能够向全世界发出那么多引人注意的‘白宫消息’,这种争分夺秒的工作精神,确实令人赞赏。”这种公然赞扬美国同行的行为,很不寻常,这置之当下,不算什么,放在文革当时则应看作是两个伟大国家越过历史坎坷重新走在一起的时代的先声。

        常海书中有这样一段美丽的文字:“汽车在丘陵起伏的公路上冒雨前进。这时,我忽然忆起战争年代雨中行军的情景,脑子里映出了在那艰苦的岁月里,白求恩大夫与晋察冀边区抗日前线和解放区军民并肩战斗,奔忙跋涉的景象......雨越下越大,透过车窗,只见路旁不时闪过的杂草野花,雨中挺立的棵棵青松,风中摇曳的片片枫林,都好像在为白求恩大夫——加拿大人民的伟大儿子而歌唱!好像在向不远万里而来的中国客人的频频致意!”

        这是他在访问白求恩故乡所见、所思、所感。历史与现实,具象与象征,情与景,交融成一个关于世界人民友谊的浑厚、巨大的象征意象。

        常海当年也在晋察冀工作过,他与白求恩同是当年晋察冀的战友啊!“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三十多年前播下的中加人民友谊的种子,现在已经开花、结果了!”

        当年的理想正是今日的现实,常海抑制不住地从心底欢呼起来。

        艾青、丁玲当年也都在革命根据地工作过。暌别多年,今日相会,感慨多矣!常海诚恳、自然、“小字辈”身份谦卑如昔。艾青、丁玲或幽默、大气,宽宏大量,将历史恩怨一笔勾销。或不苟言笑庄严陈情,既不宽恕别人,也不求他人宽恕,庄严难犯,如一复仇女神。两个文化名人,各具风采。

        艾青的“俱往矣,”与周扬的“我错了”,都是三个字,一个字代表七年,二十一年,正是艾青蒙冤岁月,字字千钧,历史分量何其重也!英雄一笑泯恩仇,这不仅是对周扬的宽容,也是对历史的宽容。它已经是一种革命者的胸怀,而不仅是仁者勇者的“以德报怨”那样一种古人之道德境界,我因此而对艾青备加敬重,觉得常海谈他的老师艾青,重点放在“俱往矣”三个字上,确有见解,也只有伟大诗人的此等胸怀,才可以真正感化周扬。

        周扬从封建专制文化与极左政治文化束缚下解放出来,从理性而言,完成于秦城监狱十年,从感性而言,是他走出秦城监狱之后,过去被他整肃的文坛,对他的真诚忏悔报以真诚宽容。“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泪眼迷离中,周扬从理性与感性两方面,霍然病愈!然后与旧雨新知一道为开辟新时期弃旧图新的新文化运动而奋斗,并最终为此而悲怆谢世,惜哉,周扬!

        对丁玲,常海是另外的写法。常海对艾青,重在写行,对丁玲,重在写言。常海写道“一九七九年,当年逾古稀的老作家重登文坛的时候,曾向读者发下这样的诺言:奋起我最后的余力,为党、为人民、为人类的未来,为目前中国最重要的课题,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孜孜不倦的写作。”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年来,她每年向读者奉献出十几万字的著作。可见其创作力的旺盛,也可见其分外勤奋。丁玲令人钦敬,是她对党、对毛主席忠贞不二,而且对人民始终感恩怀德。她和陈明在天寒地冻的北大荒艰苦生活十二年,回忆起来,竟是如同回忆“战斗生活”一样,个人凄苦全然被置之度外。她说:“北大荒的战斗生活,锤炼着我的一颗红心,人民哺育我,教育我,在严寒中得到的温暖最暖,在烈火中打出的刀刃最硬。我有新的成长,我更为坚定。多谢老百姓呀,我永远不能忘记你们。”对于丁玲的信念坚定,志向始终如一,万难不改初衷,我是赞成的,佩服的。

        常海有几篇杂文式文章,立论新颖,角度新鲜,文笔活泼,给人启发

        《游三孔感怀》,是谈孔子正确对待出身的文章。孔子祖上虽是贵族,却是父母“野合”所生,故也曾受到社会不公正待遇,成长环境不好。常海对“三孔”,别的不写,专写出身问题。这当然是有感而发,他写孔子并不为蒙受社会歧视而稍有气馁,孔子承认现状,“吾少也贱”,孔子不仅不怨不怒,而且下决心,“年十五有志于学”,发愤读书,修身自立。

        在心中立下大志,作有目标、有方法、坚韧不拔的奋斗,那时卑贱的出身,就不仅不会为人所诟病,反而成为自己志向远大之证明。常海说:“贫贱和劳苦,并未使孔子自暴自弃,终于自学成才,成为一位大家,成为一位影响中国,东方以至世界的封建社会的大圣人”。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人生的每一个侧面,都值得人们学习,其中,最为重要的,也许就是这种面对屈辱发愤图强吧?

        《与众同也》写的是者葛亮。鲁迅批评过《三国演义》神话人物的艺术倾向:“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不过常海的重点似乎不在这里,他的重点放在他对人物描写的一个发现上:孔明的“自知之明”。常海征引诸葛亮《将苑》中语言:“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伞,与众同也。”从而议论说:“诸葛亮并未把自己看作那种高居于群众之上的“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狂人,而是置身于将士之中,告诫自己和其他将领要做个“与众同也”的人。诸葛亮之所以善于用兵,经常打胜仗,和他的这种注意不搞特殊化,不脱离群众的作风是密切不可分,这也正是诸葛亮的真正难能可贵之处。”他说:“任何神化个人”——无论是古人或今人——的做法,都是有害无益的,是为我们所不取的。”

        常海所特意指出的“无论是古人或今人”一语,加强了他的批评的现实针对性。

        《在青瓦台会见卢泰愚总统》。卢泰愚总统是个令人尊敬的人,这篇报道在常海的所有海外报道中可能是写得最亲切的报道了。卢泰愚的襟怀坦白,待人诚恳和过人见识,令常海佩服。

        卢泰愚对前任金泳三的评价是客观的,友善的,理解的。他说:金泳三曾长期处于在野党地位,了解在野人士的呼声和要求,这在他朝野执政后协调朝野关系和处理有关问题会有所帮助。在明年二月二十五日之前,我将同金泳三交接工作,很好合作,避免出现政治空白,以便顺利过渡。卢泰愚是大公无私的,他把整个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由此我想到我最近回山东昌乐省亲,昌乐人对昌乐县委县政府三十年来实行前后蝉联而非前后抵牾,前后一贯制“萧规曹随”,因而昌乐大治,人心大顺。15万亩西瓜大棚连天接地,在火车上远远看来,有如一片灰色大海,成为昌乐新景,以至有郭建华《昌乐西瓜甲天下》的宏文问世。

        我赞赏治国的卢泰愚与金泳三之前赴后继,赞赏故乡人之“萧规曹随”。卢泰愚说:“我当总统时曾经说过,要做普通人的总统,不做特殊人的总统,要做普通人的总统,五年来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是对传统领袖观的挑战。卢泰愚抱定要做一个“普通人的总统”的决心和行为,于韩国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会提供经验。

        常海这个敏感的新闻专家,他可能是发现卢泰愚最早想做“普通人的总统”的人物之一。他还说,当卢泰愚日后访问故乡山东威海时,他乐于充任“向导”。相信这是常海进一步了解卢总统的最佳契机,我相信,一个想当“普通人的总统”的人,在中国会受到热烈的欢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