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号称“中国最美的乡村”。她的美当然是因为她的山川秀丽。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这瑰丽的自然风光的背后是她的人文之美:你看那古村落的婀娜多姿,你看那徽派建筑的绮丽动人,你看那文房四宝的巧夺天工,你看那触目可见的楹联牌匾,你再看那民风的古朴纯厚和不时入耳的弦歌风吟……总之,婺源的山川之美离不开她的人文之美。自然与人文的交相辉映,造就了一个全中国,不,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婺源!
于是,我们就不能不提起一位由这方水土孕育出的文化伟人——朱子。可以说,他是婺源人文风景和婺源人人文精神的缔造者和培育者。朱子出生于福建尤溪,但是他的根在婺源。他19岁考中进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婺源祭祖。晚年他为自己取了一个号——紫阳,就是为了不忘徽州(婺源古属徽州)是他的祖籍之地。紫阳,是徽州府歙县县城附近的一座山,他的爸爸朱松曾经在山下的书院里读过书。可见,徽州、婺源始终在他的心中,念兹在兹。朱子一生两度回婺源(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交通极其不便,从福建回一次婺源,要跋山涉水历经艰险,要耗费一个多月的时间),除了展墓祭祖之外,他主要做的事情就是讲学和传播理学,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兴学和改造民风、民俗。
朱子深爱着这片土地。这片土地的人民也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朱子在婺源民众的心中,就是一个圣人,他享有至高无上的尊崇,即便受到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冲击,朱子在婺源人民心中的地位也不曾动摇。所以,有关他的遗迹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有关他的传说、逸闻和各种动人的故事被口耳相传地继承了下来。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一所以紫阳命名的中学。接着,富裕起来的婺源人又耗巨资兴建了一所现代化的“朱熹中学”。陈来先生特地为这所学校题写了校名(在为学校题名的时候,我和陈来先生有过一次讨论,我们觉得,对先贤直呼其名有违我们的传统,尤其是在婺源这个地方似乎更不合适。但是考虑到这已经是个既成事实,我们也就默认了)。朱熹中学建成以后,突出了朱子文化的办学宗旨,叶校长邀请我为学校的软性装饰选取朱子的有关语录、诗词、格言等。现在,你走进这所学校,朱子的思想之风立即扑面而来,令人如沐春风。
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叶校长告诉我,他们还要编一本校本教材,系统地向学生们介绍朱子,讲解朱子的基本思想和学说。他说朱熹中学的学生不能不懂朱子。我觉得他的想法非常好。这样一本教材,不仅立起了这所学校的风格和特色,更使它的学生们在人文教育上获得了领先于其他学校的优势。但是,我也有些许的担忧——编这样一本教材,谈何容易?不久,教材稿本出来了,它使我对朱熹中学的老师们刮目相看:他们编得很好。当然,作为一本教材,它确实还不能说很成熟,尤其是有一些表述的科学性还有待提高,有些理论上的问题还把握不准。但是,这都是以后可以进一步修改提升的。我相信,只要有了对朱子的崇敬之心,对学生的负责之心,对国家社会的担当之心,加强学习,不断修改,这本教材一定会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