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微生态:理论与应用》(In⁃fectious Microecology: TheoryandApplications)是全球第一本系统阐述感染微生态学的英文原创专著。本著作系浙江大学出版社第一批“走出去”项目——与德国Springer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图书之一,是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资助项目之一,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荣获“第十四届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和第24届浙江省树人出版奖。本书既是中国感染微生态研究队伍对感染微生态几十年研究成果的最全面的梳理和精华集结,也是国内外第一部以英文原创形式全景展现中国肝癌研究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整体实力的学术著作。出版后即被欧美主流专业图书馆和机构馆藏。
作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正式成员的浙江大学出版社,早在2008年,就与我国医学研究领域内一些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学术和应用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包括中国工程院医学卫生学部、中国科学院及高校研究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学习了解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跟进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并关注新理念、新理论和新学科的建立,计划策划一批“走出去”图书。
当时,适逢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揭晓。2008年1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获奖人员和项目揭晓,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传染病学家、浙江大学教授李兰娟主持完成的“感染微生态学建立及应用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项目研究的是“感染微生态学”,用李兰娟院士的话说,这是一门关于体内“环境保护”的全新学科。
随着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危机、接踵而至的禽流感暴发,以及我们周围由滥用抗生素而致的各种疾病频繁发生,感染性疾病的难以控制性甚至致命性,引发了广大老百姓的关注,也引起了医疗工作者和医学专家们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WTO)统计资料表明,感染性疾病死亡在世界人口死因中占1/3,感染病的防治已成为21世纪的重大课题,急需新的理论加以指导,探索研究。
正是在这样的契机和背景下,我们与李兰娟院士取得了联系,并进行了多次交流,了解到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她率课题组创立了感染微生态学新理论,构建了感染微生态研究平台,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对肝病微生态和细菌耐药机制进行系列研究,首次揭示微生态失衡在肝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感染微生态防治新策略。随后与李院士及课题组进行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下选题名Infectious Microecology: Theory andApplications(《感染微生态:理论与应用》),首次尝试感染微生态领域科技专著的英文原创写作。由此,我们得以立足市场,大胆创新,走向国际化。随后与德国Spinger出版社就该选题达成合作出版意向,并将其列入“中国科技进展”丛书。
从三方签下出版合同开始,李兰娟院士即组织国内外感染微生态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起来完成这部巨著,作者精雕细琢,历时五年,终于完成了“齐、清、定”的稿件。2013年开始,本书正式进入编辑出版阶段。
首先,本书篇幅长,体例层级多,全书共计650多页,近140万字,共分23章,编校、整理难度大。其次,内容上覆盖面广而杂,主要基于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系统描述了感染微生态在胃肠道、肝病、口腔、器官移植、免疫缺陷性疾病、放疗与化疗、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皮肤、外科与创伤等方面的应用,介绍各系统感染微生态学特征及预防处理方法等,对编辑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编校技能要求比较高,对编辑加工中的规范化、前后一致、全书统一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全书首次尝试英文原创,涉及医学专业英语写作与编辑。这就要求编辑不仅能熟练运用英语,并且在医学英语写作与翻译方面具备一定的技能。由此,我们组建了专业互补的编辑小组,编辑的知识背景结构包括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英语、科技英语翻译等,促使编辑在本书的编辑加工中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因此,编辑小组除了在全书的编辑加工、组织协调生产等工作上通力合作外,还能在内容和书写上分别把关,为本著作能成为国内乃至国际感染微生态史上的经典之作而尽一份绵薄之力。这也是能将本书打造成一部高质量的优秀学术著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4年7月底,由李兰娟院士主编的《感染微生态:理论与应用》(Infectious Microecology: TheoryandApplications)终于付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