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始终高扬人文社会科学的旗帜,以优秀的出版物传播先进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法律出版分社则在法学教育和科研领域长期精心耕耘,借着中国法学研究的大繁荣,推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精品,为我国的法治建设事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人大社的法学学术著作,不仅在国内屡获大奖,如吴汉东的《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曾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曾宪义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10卷本)》也获得了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而且,也有很多著作通过向国外出版社输出版权,让中国法律文化走出了国门,以英文、韩文等形式将“中国法学”的声音传播到世界范围,比如朱景文等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报告》英文版四卷本已经出版发行,韩大元主编的《中国宪法学说史研究》已经输出了韩文版、英文版的版权,等等。
在本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人大社将和美国威廉姆·海恩出版社联合召开王利明教授《合同法》《物权法》的英文版图书首发仪式,这是人大社“中国法律文化走出去”的最新重大成果。美国威廉姆·海恩出版社是全球最大的法律出版社之一,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为全球的法学研究者提供法学学术研究信息和出版服务,其在全球法律图书市场的出版、发行资源优势,是人大社愿意与其开展合作的重要原因。王利明教授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常务副校长,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的会长,其在中国民法学界具有极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声誉,理论研究和立法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这次发布会上推介的《合同法》和《物权法》的英文版图书,是在其代表作《合同法研究》和《物权法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翻译而来,也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大力支持。人大社在向美国威廉姆·海恩出版社推荐王利明教授的著作后,外方编辑虽然高度肯定了相关图书的学术价值,但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改意见,认为中文版图书的语言风格不太适合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图书内容相比同类图书过多。人大社及时将外方编辑的意见与作者进行了沟通,为了能让中国法学的声音能更好地让世界听到、听懂,王利明教授综合了出版社、中外学者、译者等各方意见,对他的著作进行了认真的改写,调整了一些结构、删减了部分内容,并对英文译稿进行了反复的推敲,力争用最短小精干的文字将中国法律文化的精髓展现给国外的读者,让世界了解中国合同法和物权法研究的现状、了解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合同法和物权法的立法和司法实践。
当然,《合同法》《物权法》英文版图书的出版,仅仅是人大社与美国威廉姆·海恩出版社合作的第一步,两家出版社还将在海恩在线数据库中开辟“中国法与社会”专题库,以王利明教授学术著作为代表的中国法学和社会学术著作会通过海恩在线平台向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3000个机构用户以及美国亚马逊网站等互联网平台进行销售和推广,这将开启中国学术图书国际出版数字化的新模式,也将中国法律文化走出去的范围扩得更广,让“中国法律”的声音传得更远。
人大社在“中国法律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摸索和总结,以下便是我们的一些粗浅的感悟。首先,在选题方向上,可能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图书:第一,关注名家的代表作。现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交流在加强,国内的著名法学家在国际法学界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其代表作也有了一定的国际市场需求。第二,关注传统法律文化和学术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西方学者对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兴趣甚浓,因而对中国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专著也有比较大的需求。另外,学术史方面的研究,是对一个国家某个特定阶段的学术的梳理,能从中窥视出相关领域学术发展的大致风貌,因而相应的作品也容易受到国际学术界的追捧。第三,关注反映中国当代法治建设进程的作品。虽然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还处在一个比较模糊的阶段,因此,能反映中国当代法治现状的图书和数据库资源,也是国外出版社引进的重点对象。其次,我们应该意识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保障,只有一个强大的中国,才能更好地吸引世界赞许的眼光,才能让自己的知识成果能够更多地为全人类服务。最后,我们也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目前的版权输出,可能还处在一个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的阶段,如何让世界“听懂”我们的声音,并进而愿意“倾听”我们的声音,还需要我们的学术界和出版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