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7月19日 星期三

    张志民先生追忆

    吴思敬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7月19日   03 版)

        我是张志民诗歌的一位忠实读者,也可以说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他诗歌的“粉丝”。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上大学的时候,我和同学们在宿舍里读诗,常读的就有张志民老师的诗,读着读着不由自主地就背了下来,像这首《夜笛》,到今天我还能脱口而出:“不是流水叮咚,/分明是阵阵笛声。/笛声来自香瓜地,/笛声来自看瓜棚。/小伙子为啥还不睡,/这么晚吹笛给谁听?/不要担心吧,/想必是有听众。/不信,你看那小月英,/正坐在门槛上数星星。”这是一首很清新的爱情诗,在当时那种阶级斗争天天讲,政治环境很严峻的背景下,能读到这样清新、优美的诗作,对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是难得的阅读经验。遗憾的是,当时没有机会见到张志民老师,等到有机会见到的时候,已经是“文革”以后的新时期了。

        我第一次到东四六条56号见张志民老师,是朦胧诗人江河带我去的。当时“朦胧诗”运动正风起云涌,社会上争议很大,一些有影响的老诗人,对“朦胧诗”有很严厉的批评。但张志民老师则不同,他那时已到了北京作家协会,他不只没有公开地批评“朦胧诗”,而且与北京作协的几位青年诗人,如顾城、江河等关系非常好,成了他们的忘年交。江河与我同去东四六条张志民老师家之前,他已去过多次了。那时我住王府井菜厂胡同七号,离东四六条很近,骑上自行车十分钟就到。从东四六条到后来的大羊宜宾胡同作协宿舍,我拜会过张志民老师多次,志民老师的朴实大度,温和亲切,诗学修养的深厚,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的一些文学机构常给青年诗人办讲习班或培训班。全国各地来了许多诗歌爱好者,牛汉、张志民老师等常被请去讲课。有时候我也被请去,叨陪末座。我有机会多次聆听了他们对青年诗人的讲座。牛汉和张志民,都是从小参加革命,经受过战争的洗礼。他们都是我十分敬重的诗人,也是对我影响很大的诗人。牛汉刚烈耿直,嫉恶如仇;张志民则温和阴柔,胸中有主见,外柔而内刚。牛汉什么时候都直言不讳,有时候不讲方式,包括在会上发言。张志民讲话则非常稳健,娓娓道来,他常常在牛汉后边发言,有时候会把牛汉讲得不够严谨的地方自然地给“圆上”。

        从大学生时候读志民老师的诗,到新时期以后多次聆听志民老师的教诲,我对志民老师真正是怀有一种感恩之情。我一直希望能为他做些什么。还是他在北京作协的时候,我和诗人林莽就策划给他开研讨会,但他十分谦虚,一再推脱:“我不行,还有许多老诗人都没开过……”。后来他到中国作协,当了《诗刊》主编,也跟他提过,他说,我当主编,给自己开研讨会,那就更不合适了。这样开研讨会的事就蹉跎下来。直到他得了重病之后,准备学术研讨会已经来不及了。1997年夏天,我们以《诗探索》编辑部和朝阳区文化馆的名义,在朝阳区文化馆举办了“祖国,我对你说——张志民诗歌作品朗诵会”。这个朗诵会举办的地点,不在豪华的剧场,而是在朝阳区文化馆的门厅,座位全是临时搬来的折叠椅。但是到场的听众层次之高,会场气氛之感人,是正规剧场中的朗诵会所少见的。张志民和傅雅雯夫妇抱病出席。牛汉、谢冕、蔡其矫等诗人、学者即兴发言表达了对诗人张志民的深切热爱与高度评价。殷之光、周正等艺术家朗诵了张志民的诗歌代表作。正是这次朗诵会,病重的张志民亲自感受到了老朋友的情谊,读者对他的崇敬与热爱。会后,北京电视台记者采访了诗人,张志民激动地说:“我本来不想讲话,但今天到会的有几十年患难与共的老朋友、老大哥!给我很大鼓舞。我想,病情稳定了,能好转一些,我还可以继续写!”当记者问到“一个新中国的诗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时,他表情凝重地说:“忠于人民,说真话,讲心里话,忠于生活的真实!要接受历史的教训,接受十年浩劫的教训,不要走弯路!”这是诗人在公开场合留下的最后的,也是最有深意的遗言。

        张志民老师从小在他做乡村教师父亲的教导下,苦练书法,有童子功。他的书法如同他的为人,柔美中有刚劲,清新中见真淳,我特别喜欢。有时见到张志民老师给别人书写的条幅,十分羡慕,但是碍于我的性格,不愿给人添麻烦,便一直未敢向张志民老师求字。但张志民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忽然一日,给我寄来一函,拆开一看,原来是在浅黄的宣纸上给我写了一个条幅:“千篇著述诚难得,一字知音不易求——唐人句”。这两句诗出自晚唐诗僧齐己的《谢人寄新诗集》,见于《全唐诗》。我收到这个条幅,大喜过望。不仅由于这是我多年渴求的张志民老师的墨宝,而且是觉得张志民老师把我当作了知音,这更是让我感到激动而温暖。当然,今天再想来,这两句诗恐怕也不只是写给我的。张志民老师留下了他的丰富著述,同时也在渴望“知音”。如今,张志民诗歌的众多知音的文章,已汇集成《诗林中的一棵大树——张志民诗歌研究论集》一书,已由学苑出版社推出,也庶可告慰张志民老师的在天之灵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