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下儿童文学也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的问题,一些作品缺乏思想内涵,过于追求娱乐“糖分”;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和阅读受到电子阅读的挑战;儿童文学理论和评论相对滞后于创作……
6月20日,北京市文联举办“儿童文学创作的社会价值与文化责任”专题研讨会,旨在为儿童文学理论评论与创作搭建交流对话平台,共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儿童文学创作的经验,凝聚当代儿童文学创作担当文化责任的共识,促进理论评论与创作的同步发展,推动产生更多的精品力作。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高洪波在贺词中指出,儿童是民族的未来,文学是人类的灯塔,儿童文学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意义上都不可小觑,既是个体生命的精神升华,也是整个人类的进步阶梯;对文学阵营而言,儿童文学更是日益重要和强大的写作力量。
同质化、轻奢化,关注现实作品欠缺
儿童文学作家王小民最近在《东方少年》杂志选稿中发现关注现实的作品极少,尤其是城市中孩子的生活,有些作品尽管触及现实,也往往是以往农村题材的延续或复制。太多的童话、魔幻,太多的小动物(小猫、小兔、妖怪、精灵),作品同质化,轻奢化(词语华丽、内容热闹),缺少主题深刻、耐人寻味的作品。
对校园生活的关注不够,大概因为很多作家未能深入生活。王小民分析说,他们总是一味地想当然地制造快乐的校园,好像孩子们只是活在纯真、美好之中。其实如今的校园堪比一个小社会,大环境的种种影响或种种阴影也会投射到校园中。校园暴力的视频一再出现,已经不再令人吃惊,校园早已不是一片净土。然而在大变革的时代,这些现实的状况似乎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我们的儿童文学、少年文学中,还缺少有深度、有力量的现实主义作品,缺少像《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追风筝的人》《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和《第三军团》等有深刻意义、引人深思、给人启迪的作品。
“儿童文学当然要纯洁、提倡真善美,但是没有虚伪的反衬,怎么能彰显真诚的可贵;没有丑恶的揭露,怎么能昭示善良的美好。”王小民指出,儿童文学创作受到娱乐至上的冲击,有责任感、勇于担当的小小男子汉的形象稀缺。另外,重长篇轻短篇、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也值得注意。应该说,把一个短篇写得情节起伏、有滋有味、意蕴深邃,更值得写作者用心和用力。
他还说,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曾经是儿童文学创作重要力量的中小学教师,现在很少有拿起笔来创作的了。在北京,很多成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都曾经是中小学老师,如张之路、夏有志、尹世霖、罗辰生、葛冰等,但现在,有着教师身份和经历的作家似乎很少,或许因为当今教师的工作压力太大,或是因为真正热爱文学的老师太少。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策划总监、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形象地表示,儿童文学在大家眼里是唐僧肉,很多成人作家也来写儿童文学。实际上,目前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中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正确,很多畅销书也如此,一些学生模仿作品中的血腥和暴力。“这样的作品将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孩子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他知道糖是甜的就使劲儿吃糖,知道肯德基好吃就天天去吃,有没有营养他不管。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承担引导、教育的责任。但是,如果过分强化教育性,削弱文学性,也只能说明表达水平的有限。作家也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修行,包括表达能力。”
“儿童缺乏的是观察力、对社会的关注、对他人的关心和关怀。”安武林指出,儿童文学的使命和担当精神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儿童文学创作中有一些问题和缺点,如果不去善意地提醒和纠正,反而迎合鼓励,夸大其游戏功能,实际上是变相地削弱了儿童文学的社会功能,逃避了创作者的社会责任。
跨媒介、跨材质、跨渠道,催生出少儿出版新物种
知名童书策划人叶显林早年关注外国儿童文学,后来转入中国儿童文学的出版圈。十多年来,他策划和编辑出版了大量名家作品,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也完善了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叶显林得出的结论是:但凡好的作品,要么是具有当代生活的基础,要么具有传统文化的血脉,更好的是两者的完美结合。所以,儿童文学创作离不开“多彩的当代生活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光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如此,外国的儿童文学创作也是如此。
然而,叶显林注意到,前几年外国儿童文学作品风靡市场的时候,一些已经很有名气的中国作家也坐不住了,纷纷效仿外国的奇幻、玄幻等,试图钻进西方的文化传统,从故事的背景设置、故事的架构到角色名称的取定,都用起了外国名字。事实证明,一个长期浸染在中国文化中的人,试图用中国的语言和思维架构演绎西方化的故事,并指望着这样的作品中西通吃,到头来定然是两头都不买账。
叶显林提出,在儿童文学界,有一种“儿童文学创作可以远离政治”的声音。有一些儿童文学作家似乎对政府发出的时代强音有些充耳不闻,认为这是“政治”口号,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躲进自己的小楼,钻进个人心灵的一隅,肆意挥舞想象力的大旗,既不听闻传统也不眼看现实,只是一味虚构着哪怕一建成便坍塌的空中楼阁。这也是近年来儿童文学作品品种急剧增加,但可圈可点的优秀文学作品却比较少的关键原因所在。
八年前,儿童文学作家张菱儿对中国原创童书的印象是:出版界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关注名家名作多,关注新人少;评论界对儿童文学作家的文学成就估计不足,以为是小儿科;当代儿童早熟,但出版界还用老眼光去要求和限制儿童文学作家,人为设置过多禁区;社会浮躁,能深入儿童生活中的人很少。
今天已是天天出版社儿童文学中心副主任的张菱儿深切地感受到原创童书的巨大变化。在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奖后,中国原创作家大受鼓舞,原创童书的出版更是异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同时,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绿色出版理念介入的背景下,多媒体技术与童书出版相结合,跨行业、跨媒介、跨材质、跨渠道的不断尝试,催生出了少儿出版的新物种,也催生了IP类童书的出版热潮。目前,在出版业受到新媒体阅读方式的严重冲击、整体出现急剧下滑的趋势下,童书出版却逆流而上,一枝独秀。
现在社会中儿童问题的日益呈现,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流动和变迁,比如微信平台里的各种大V和线上直播平台,而电台也发展了一大批故事妈妈、故事爸爸,同时洐生出很多优质产品,包括电子读物、AR产品,推动了产业链的共同进步,这也是儿童文学存在的社会价值。
有责任心的儿童文学作家怎么能说“不必顾虑”呢
北京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冰心图书奖副主席马光复这些年参加各种评奖活动,在评奖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有中、长、短篇小说,有诗歌、散文、寓言,有童话、科幻、魔幻、穿越等幻想类作品,也有低幼读物和绘本,儿童文学的繁荣窥斑见豹,但也确实存在着参差不齐,良莠并存的现象。其中有非常优秀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作品,也有如白开水似的平淡无味的平庸之作,更多的是思想性很强而艺术性不高、或在艺术上有一定特点但思想价值不高的作品。
“我们由衷地为我国儿童文学的大发展大繁荣感到高兴,但同时也为时下的商业驱动与文学创作浮躁感到担忧。”马光复表示,这几十年来,儿童文学界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说法,各种主张,各种论调,甚至说,要把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从儿童文学理念里清除出去,“不管写什么”都可以写给孩子看,不必有太多的顾虑。可这种“顾虑”,恰恰是所有正直的、严肃的儿童文学作家应当时时刻刻不能忘却和不能忽视的。那几乎是所有家长们的“顾虑”,是打心眼儿里害怕自己孩子学坏的“顾虑”。如果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儿童文学作家,怎么能说“不必顾虑”呢?所有秉持正确儿童文学观的儿童文学作家都会认为,儿童文学天生就带有教育性。一旦儿童文学失去了教育性,也许它还是文学,但它不是儿童文学。当然,教育性绝不是说教。教育性有深有浅,有宽有窄,有明显的,有深藏的,更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主要是包含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里,深刻的思想性与高超的艺术性完美的结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冰心老人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儿童文学作家们如果真热爱孩子,对祖国的未来负责,那就不会把儿童文学的创作当作儿戏,就不会把不成熟的、甚至带有不良影响的作品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