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纸 |
杂 志 |
分类力荐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4月19日
09
版)
【古籍】 《魏书》是一部记述北魏及东魏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是研究北朝历史的基本史料。上世纪七十年代,唐长孺先生点校《魏书》,引书之富、校勘之细、考证之精和标点之准,在点校本二十四史中罕有其匹,广受推崇。但古籍整理可说是一项没有终点的事业。此次修订,在原点校本基础上,基于新的学术条件,为我们奉献了一个更加理想的版本。相对于点校本,本次修订最大的变化在于从原来的“不主一本”“择善而从”改为以百衲本为底本的“底本式”校勘,更为符合古籍整理的通行规范。本次修订全面复核了点校本的文字校改和校勘记引证,点校本原有校勘记1993条,修订本校勘记增加到了3306条,其中新增校记1400余条。此外,点校本印行后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得到了利用;分段、标点等方面亦有改进。 |
【长篇小说】 回溯十九世纪美国那段有关黑人历史的文学作品有很多,内容往往围绕着奴役和苦难,《地下铁道》也如此。这部长篇小说在讲述黑人少女科拉的故事时,不回避苦难,也没有渲染绝望。应该说,用美国作家怀特黑德这样简练、克制、点到为止的笔调来写科拉及其先辈所遭受的流浪、囚禁、暴力、侮辱,反而更有力量。先辈从非洲被贩奴者运到美国佐治亚种植园的少女科拉的命运注定悲惨,不同之处在于她的骨子里始终有着反叛、渴望自由的精神,最终她为了自由,勇气压倒恐惧……所谓“地下铁道”的意象,既具体,也抽象,可有多种解读。这部小说2016年在美国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美国国家图书奖、《纽约时报》十大好书等荣誉是对该书的莫大认同。在该书中文简体版问世之际,2017年美国普利策奖小说奖又颁给这部小说。 |
【随笔】 有些书,文本呈现出的内容架构与文字风格无法用版权页上的分类来概括,甚至,也无法用其他的任何一个文体去定义,《积木书》或许即在此列。七零后作家赵松在这部作品中用文字营造出一种看似随性的拼贴、镶嵌结构,这当中有人物,有故事,更多的是情绪或场景碎片,或许书名即源于此。不可否认这样的阅读体验或多或少对读者构成一些阻碍,这些散碎的章节,不连贯的情节,流动的情绪,近乎一场文字游戏,文字背后的姿态其实是认真的。和时下很多同龄作家相比,赵松的写作有些寂寞,作品关注度有限,但正如他此前那部在小范围读者和一部分文化媒体中口碑上佳的《抚顺故事集》一样,《积木书》的气质也有“反市场”的意味,而它的动人之处,它的魅力,也在于此。 |
【艺术】 艺术史不止一种写法,艺术评论也有很多表现形式,这二者到了画家韦羲笔下,就成了《照夜白》,有对东西方绘画源流、技法、特点的阐述,也包含着作者个人化的带些感性色彩的评价。这是一部文笔灵动优美的、流露出作者情感的、折射出作者成长印记的读画札记,也包含作者对更广义艺术范畴的观念和审美。作者自小学国画,此后修习油画,成长在广西的山水间,又有大量的人文阅读积累,过眼众多东西方、古今画作(拜如今印刷业发达所赐),对东西方艺术有着独到的、深切的认知,用近乎“文坛外高手”般的文字表达出来。不同篇章间貌似自由随意,实则具有内在关联,并时时观照作者的内心,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如画家陈丹青在该书序言中所言,“这是一本写给他自己的书,正是我所谓‘内心的艺术史’”。 |
【博物】 我们居住在一个充满种子的世界,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赖于种子:我们作为主食的稻米和面包来自于种子,我们享用的咖啡和巧克力主要成分是种子,我们身着的棉衣也来自种子……种子塑造了我们的文化,影响了人类的历史。本书带领我们跨越全球,穿越历史,去追寻种子的故事,探索种子的秘密。但若要解开种子的秘密,我们必须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也即要站在种子的立场上来思考:种子里为什么储存了那样丰富的营养?种子何以能够历经数年乃至上千年仍然保有活力?为什么有的种子是辛辣味的,有的会含有咖啡因这样的东西,有的则含有剧毒?从人类的角度,种子为我们所利用;而从种子的角度,是它们征服了这个世界(种子植物目前占所有植物群的90%以上)。这是它们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