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4月05日 星期三

    “领导干部学国学”正当其时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4月05日   08 版)

        看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应进一步推动领导干部学国学。(3月5日人民网)

     

        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记述了前人修身齐家、治国理政的思想及经验,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生智慧之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但自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在接受“西学东渐”的同时,也疏远了传统文化。随着传统文化价值观被逐步淡忘,包括许多官员在内,当今社会一些人出现了精神危机、道德滑坡等问题。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近年来,领导干部要多学国学、提高自身素养的呼声不断升高。笔者以为,“领导干部学国学”正当其时,国学传统中俯拾即是的为人之要、处世之道、治理之策,对于领导干部修齐治平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学以明理,强化宗旨。古人云:“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国学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谆谆告诫,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精神境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民本情怀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君子之德”,与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相契相合。党员干部要做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的明白人,非用心学习不可。只有认真学习国学,才能不断在自身修养上见贤思齐,见其不善者而改之,进而心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愿去为官为人做事,真正从思想自觉上升到行动自觉,做一个始终不忘宗旨意识的人民公仆。

     

        学以修身,锤炼党性。今天我们党面临的大危险,是贪污腐败的危险。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一些领导干部走入了误区,把精神、信仰一概物化,把诚信、道德统统抛弃,都“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君子以厚德载物”,岂容“财之日进而德之日损,物之日厚而德之日薄”?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本性”,有着巨大的能量,它重视通过自省、慎独、养浩然之气等自我修养来提升人生境界,同时强调为官者要“为政以德”“廉以立身”。因此,领导干部学国学,有助于激活自身“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中华文明的基因,有助于砥砺品格、锤炼党性、自我净化,增强自身免疫力,进而达到“不想腐”的境界。

     

        学以齐家,涵养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不管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正则世风清,家风堕则世风浊,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直接联系着党风、国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的家规、家训有很多,比如我们熟知的《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诫子书》《曾国藩家训》等,其最核心、最基本的是10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领导干部学国学,可以从中汲取修身齐家的智慧,涵养优良家风,以优良家风推进党风、政风、民风的持续好转。

     

        学以经世,资政为民。“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无论打天下、治天下都通用,但具体阶段的侧重点肯定不同。打天下要走自己的路,治天下更要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这就是结论”。通过武装斗争打出了天下,不可能在治国理政、调整内部矛盾时照样不断打下去。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丰富的治国理政、立德化民的智慧,可为今天“资治通鉴”。因此,领导干部学国学重在经世致用,要着眼于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解决自身工作、生活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从国学中汲取丰富的政治、经济、法治、外交、军事等治国理政智慧和资源,把学国学的成果转化为谋划改革发展的思路、抓好工作的本领、治国理政的能力。

     

        河南省内乡县 袁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