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的出版规划渐渐成型:我们将不再满足于简单出版《英子的故事》,而是要把它打造成“城南旧事外传”;也要在此基础上将《城南旧事》与《英子的故事》融二为一,打造一本更为完整、精彩的“城南旧事全传”;另外,原版的《城南旧事》也还是有它固定的读者群,我们也将尊重并一起出版。
为了中国儿童文学版图的丰富与完整,系统引进台湾儿童文学成为我社近几年来一项非常重要的出版工程。在两岸儿童文学学者、专家的鼎力支持与帮助下,经过我们的努力,台湾儿童文学逐步成为中国童书界一块重要的出版资源,也成为我社非常重要且极富特色的一个出版板块,林良、林焕彰、桂文亚、李潼、方素珍、王淑芬、林世仁、管家琪、子鱼等众多台湾儿童文学名家也渐渐成为小读者们耳熟能详的儿童文学作家。
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出版蓝图中,林海音与她的《城南旧事》却成了一个绕不过去但又不得不暂时“无视”的难题。
“绕不过去”,是因为林海音与《城南旧事》太重要了。林海音是台湾儿童文学界最为重要的支柱性作家之一,她与林良、潘人木、马景贤等三位先生被并称为台湾儿童文学“四大佬”。与现在的林良先生一样,林海音先生直到去世之前,一直都被称为台湾儿童文学的“大家长”“掌门人”。《城南旧事》也与《鲁冰花》《小太阳》《浅语的艺术》等作品一样,是台湾儿童文学里名片式的代表作,进入《亚洲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更因为同名电影的深入人心而誉满华文界。
不得不“无视”,是因为现在童书市场中《城南旧事》的重复出版现象太严重了,至少有一百多个版本,而且绝大部分是没有取得林海音后人授权的。作为一家专业的少儿出版社,如果不能做出新意、做出特点,我们是不愿意加入这个混乱的战场的。
初闻“旧事”有新篇
一个偶然的机缘,我们在儿童文学作家桂文亚女士台北的家里,巧遇林海音先生的女儿夏祖丽女士。很自然地说起了《城南旧事》,夏祖丽也很唏嘘市场上版本的混乱,但她人在美国,维权成本太高,无法顾及。夏祖丽还透露:林海音先生写完《城南旧事》之后,显然意犹未尽,又陆续写了多篇回忆儿时在北京生活的故事,散乱地发表在多个报刊上。夏祖丽正着手收集、整理,准备以《英子的故事》为名出版。
这个消息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原来英子“离别”后,“旧事”竟然有新篇!
当即与夏祖丽女士约定,《英子的故事》中文简体版就交由我们出版。
随后,夏祖丽将《英子的故事》的报刊剪贴文稿的复印件寄给了我们。
读后,我们大为激动:
相较于创作《城南旧事》时,写作后续故事时的林海音先生,思想、眼界与心胸显然更为成熟,文学功底与创作技法也更臻圆满,故事的深度与趣味性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英子还是那个英子,巧笑倩兮,莺声呖呖,虽经苦难却不失纯洁明媚;英子却又不再是那个英子,“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她以十三岁的稚嫩之躯,承继了父亲的遗志,并勇敢担负起扶持母亲、呵护弟妹的重任。一个更为丰满、完整的英子跃然纸上!
这使得《英子的故事》具有了不亚于甚至超越《城南旧事》的品质与价值。
老树新芽,好书重生
经典图书总有好多版本,这是出版界无法回避的事情。但这并不能成为简单重复出版的借口。事实上,许多经典图书在不同编辑的手中,增加许多编辑含量,融进了他们的智慧与心血,而具有了新的生命,焕发了新的生机,成为经典图书的经典版本。
在《城南旧事》众多版本中,也出现过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经典版本的。像台湾格林出版社的版本,就因为著名画家关维兴的精彩演绎而脱颖而出;像湖北少儿社的版本,也因为收入了《英子的故事》中少量篇章与评论文章而与众不同。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做出超越以前众多《城南旧事》版本的新的经典版本。
我们手里的稿件,因其收集、整理的完整性,更因其不亚于甚至超越《城南旧事》的品质与价值,已经具备了经典版本的品质基础。
但这还不够,好书要重生,新芽必不可少。
增加新创意与编辑含量是必须的。
一个新的出版规划渐渐成型:我们将不再满足于简单出版《英子的故事》,而是要把它打造成“城南旧事外传”;也要在此基础上将《城南旧事》与《英子的故事》融二为一,打造一本更为完整、精彩的“城南旧事全传”;另外,原版的《城南旧事》也还是有它固定的读者群,我们也将尊重并一起出版。
因为我们的版本是林海音先生女儿夏祖丽女士亲自授权,我们取得林海音先生其他资料也更为便利,于是,我们的版本中,除了一些妥帖的评论文章之外,还又增加了一大批林海音及其家人的珍贵照片,夏祖丽更亲自动手写了《英子不老》的序言。
另外,画家的精彩演绎不可或缺。但让人意料不到的是,就因为要追求这一新的精彩演绎,“城南旧事外传”与“城南旧事全传”的出版竟然一再耽搁,一拖就是两年多!
钻进那个时代的画家
也是在桂文亚女士的牵线搭桥下,我们找到了台湾著名的画家徐素霞教授。她是法国史特拉斯堡人文科大学艺术博士,回台湾后在新竹教育大学任教,是第一位作品入选意大利博洛尼亚儿童插画展的中国画家,其水彩与插画作品还曾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选制为贺卡,其绘本创作《妈妈,外面有阳光》等广有知名度。
接到我们的邀约之后,她犹豫了很久。因为从大学退休后,她醉心于自己的绘本创作,基本不接插画的工作。最终她终于首肯为“城南旧事外传”与“城南旧事全传”插画。当然,她能首肯,原因并不仅仅在于桂文亚与我们编辑的“软磨硬泡”,也不仅仅在于她与林海音先生是苗栗同乡,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她对《城南旧事》及《英子的故事(城南旧事外传)》作品内容与文本质量的高度认可。
徐素霞是个对待艺术工作极为认真的人,英子的城南世界与徐素霞相差了半个世纪有余,因此,重现那个年代的服饰、器物与建筑等成为她此次插画工作的一大困难。
为了准确把握林海音儿时的北京,她一头钻进了那个时代:去台南台湾文学馆(林海音的照片绝大部分捐赠给了这里);通过我们联系上夏祖丽,请她帮忙提供林海音童年在北京时期的生活照片、书籍和影片资料;林海音是在日本出生的,《英子的故事(城南旧事外传)》中,有一篇为长大后的英子为了探访母亲经常提及的那个“回生病院”,去了日本一趟,徐老师也追随英子的脚步去了日本采风……
她不断地考证那个林海音笔下那个年代的物品:有玻璃灯罩的煤油灯、床、莲花灯、绣花手提袋、洋车;还有虎坊桥、文华阁理发店、天桥等等的历史影像与资料。仅一个莲花灯的考证,她的电脑上就要几十种的样式,这样的文件包,有上百个。
但她仍然觉得难以把握那个时代,无法实际地画出林海音儿时的形貌、发型、衣着、装扮,家里室内外的摆设建筑,深入并细致得描绘出英子的故事,并一度陷入严重的焦虑之中,甚至后悔接了这一单任务。为了舒缓创作者的紧张情绪,我们的编辑为她出谋划策,请她不要将目光只锁定在林海音的童年资料上,而是延伸到那个年代老北京的图片资料,也许容易找些。
最后,在我们的资助下,徐教授从新竹飞到北京,去真切感受北京的味道。尽管这个北京与林海音笔下的北京或许已经相去甚远。
收集、考证之后,接下来才真正进入画面构思。由于她画的图都属于写实与细腻型的,且她还需整体把握文图分配与分镜,所以每一幅都需要花费很大的心血与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负荷与精益求精的态度让徐老师再度陷入焦虑的境地,担心无法如约完成,竟日失眠,只能靠安眠药的辅助来入眠……
最终,两年之后,我们才拿到了52幅画稿。
画家催生的新版本
真正看到徐素霞寄来的画稿时,整个编辑部一片惊喜的欢呼!
那真是一种出乎预料的惊喜。对于一个经验老道的创作者而言,徐素霞也可以选择更简单的方式来作画,可她坦言那会违背她的心念,即便时间很赶,她也仍在不断思考怎样才能画得更好!
我们约的是插画,徐素霞却是当绘本一样来创作的!
于是,有编辑就马上提议,有这么好的画作,我们似乎可以再做一本绘本版的《英子的故事(城南旧事外传)》。
最终,我们的“城南旧事”系列图书中,就又多了一个画本版。
之所以没有出绘本版,而是折衷出了一个画本版,原因很简单:我们舍不得删掉或者简化《英子的故事(城南旧事外传)》中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