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4月05日 星期三

    值得再三再四

    李国文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4月05日   03 版)

        每逢京城树枝挂绿,清明节就要到了,于是,杜牧的那首名诗《清明》,就会涌到嘴边。据传,此诗应为诗人于安徽池州所作,那是公元844年(唐武宗会昌四年)九月,他由黄州刺史调任池州刺史,推算一下,当是次年春天写的诗。诗写得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好到中国人无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人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诗一出,在全国范围内,至少有好几个名叫杏花村的地方,声称杜牧所写的,即是他们的村子。其实,这首诗是否为杜牧所写,学界尚存疑问,因为此诗在唐末,未见于杜牧诗集的多种版本。直到南宋,方有流传,而且标题为《杏花村》。非现在流传的标题《清明》。不过,各地都来认领这首诗,除了商业和旅游的考虑外,也是因为这首诗,平白如话,易记不忘,内涵隽永,韵味悠长,在情调上先抑后扬,直到末句的“牧童遥指杏花村”,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正因为是好诗,才千古流传,脍炙人口,正因为是好诗,才争着抢着,为乡土增光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显然是长江流域一带的天气状况,到了黄河流域,偏北地区正是麦地返青,偏南地区也是拔节生长的季节,若旧年雪量不足,墒情欠佳,便是乡亲们眼巴巴等着的春雨贵似油的春旱了。写清明的诗很多,写清明的好诗也很多。如唐宋之问的“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如唐张继的“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如宋王禹偁“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如宋程颐“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等等等等,其实,真正反映出中原地区乍暖还寒的清明气候,真正透露出春到北方大地复苏的景致,还得数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那才是表现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清明时节,一幅极其现实主义的宏大作品。

        这幅画,堪称举世无双,画卷长五米,高零点二四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为稀世珍本。世人难得一见。但其影印本,仿制本,还是比较容易找到,并一睹究竟。写清明的诗很多,但是画清明的画却很少,而如此超大钜制以北宋首都开封为背景的画作,只此一幅,绝无仅有。这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每个中国人引以为傲的艺术品,人们不是从文字,而是从画面,亲眼目睹中世纪一个鲜活的繁华城市,不仅看得出来,各色人等的生活场面,士农工商的执业状态,车船驴马的络驿不绝,大街小巷的商旅客栈,时届清明的踏青远足,郊区祭扫的扶老携少……这些直观的视觉效果,其强烈,其冲激,都是从文字的形容中无法得到的。还仿佛听得出来,三瓦两舍的笙箫管笛,茶楼饭庄的吆喝叫卖,赶脚毛驴的蹄声得得,破浪逆行的船夫号子……这些似乎耳闻的音响效果,其亲切,其熟悉,也是画家绘声绘色的艺术渲染。总之,那是一个太平盛世,那是一个文明城市,那是一个有序时代,那是一个富庶社会。

        因为清明,很容易先想起来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却很少想到珍藏在故宫的张择端的这幅清明画。这幅画和这首诗,同写清明时节,清冷与火热,沉重与喧嚣,抑郁与亢奋,低调与昂扬,给人留下的感受,绝对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这幅画,值得中国人再三再四的赏鉴,品味,因为其中表现出来的勃勃生机,而形成的强大生命力,没有什么做不到,也没有什么做不成,才是最为提气振奋的所在,请记住,那是一千年前的中国。

        也许因为所有写清明的诗,由于寒食禁火的缘故,由于祭扫先人的缘故,更由于北方暮春,常常倒春寒的缘故,诗人的笔下,难免要流露出来淡淡的哀愁,浅浅的伤感,这就是“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精神状态了。然而有可能一睹这幅正面以北宋首都汴梁的《清明上河图》,那就是另外一种极阳光,极欢畅的清明,不但绝不会“断魂”,而且会全身心被吸引到这个宋代的开封城里,投入简直是嘉年华式的节日盛会中来。诗和画,同为清明,冷和热,却生出不一样的感情,这大概就是艺术的魁力了。

        画家积十年之功,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将这座经济发达,物阜民丰,江山鼎盛,繁花似锦的北宋首善之区,全盘烘托在你眼前。其构图之错落有致,布局之疏密得当,画面之复杂变化,场景之更迭自如,让你目不暇接,让你赞叹不已。画家张择端,我们只知道他曾供职于翰林图画院,字正道,为东武(今山东诸城)人,至于其它行状,则一无所知。然而他的这幅画,使他不朽于千秋万代。

        最可敬者,张择端作为皇家画师,却将眼光落在时值清明的开封街头,跳出宫廷的繁文缛礼,走进市民的平凡世界,不能不说是一种别具慧眼的革新创举。他以众多市民为主线,以城市生活为脚本,以河流船舶,路桥车轿,集市游人,商铺摊贩,茶楼酒馆,当铺作坊,居房院落,林木花草为背景,将骑马、坐轿、挑担、赶驴的各色人等,卖茶、沽酒、算命、打卦的三教九流,组合成这样一幅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形态逼真,场面壮观的史诗般画面。

        顺着这幅画的卷轴打开,从春天如烟如雾的田野景象,到忙碌拥挤的街坊社区,从郊区刚刚长出几枝绿叶的柳树,再到热闹的汴河码头,一路上,我们不但听到船工和纤夫奋战激流的呼喊声,骡马和骆驼行走在街市的挥鞭声,还可以听到商贩和店面里传出来的揽客声,饭店炒菜的掂锅翻勺声,食客们掷色饮酒的猜三划五声,我们不但看到行人和看热闹者的交头接耳,探亲访友和走亲串戚的男女老少,还可以看到驮炭毛驴和行脚僧人匆忙走过酒肆、脚店、肉铺,茶坊的情景。因此,这幅画的历史价值,就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一千年前中国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的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品。

        宋朝的开封老百姓,是怎么过日子的?我们可以从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明·李濂的《汴京遗迹志》书中略知一二,但文字记载远不及张择端的这幅画,为你所提供的直观形象。多亏了这位画家,使我们得以亲眼目睹十一世纪至十二世纪北宋鼎盛时期的京都汴梁的面貌,也是最鲜活,最灵动的,最真实的蒙太奇画面。于是让我们领教当时的世界级大城市,人口破一百万的开封城,是如何的富裕,繁华,发达,和文明。

        文学艺术的目的性,从来就有“为大我”和“为小我”(或“为自我”)之区分。虽然,“为大我”和“为小我”(或“为自我”)并无高低贵贱之别,但“为大我”者,通常先着眼于时代的沧桑变化,人生的复杂多端,社会的诡谲难测,世界的进展退化,然后才是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为小我”(或为自我)者,总是先考虑到个人的悲欢离合,或一部分人的爱爱仇仇,然后才会涉及到身外事外。由于主次的差异,用力的轻重,视野的阔窄,追求的不一,“为大我”者的时空观念比较开阔弘大,唯其开阔弘大,所以能够登高望远,唯其登高望远,所以能够继往开来,因此,“为大我”的作品总是会给我们带来灵魂上的震撼。“为大我”者的这种大气、豪气、勇气,和朝气,是“为小我”(或“为自我”)者所不具备的。同样,“为小我”(或“为自我”)者的精致、精细、精美,和精巧,通常都能给我们带来情感上的共鸣,这些地方也容易是“为大我”者顾及不到,推敲不够的薄弱环节。

        《清明上河图》则是全璧式的作品,它既是全景式的大制作,大场面,具有史诗气魄的宏伟之作,又是在细部上精心雕琢,细节上的力求真实,细枝末节上的不遗余力,是一部达到尽善尽美的作品。据《百度百科》引齐藤谦《拙堂文存》统计,《清明上河图》中共有各色人物1659人,动物209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1195人,《红楼梦》的975人。《水浒传》的785人,要多得多。而且无不栩栩如生,悉皆惟妙惟肖。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被国人视为中华文物的至上宝藏。

        杜牧《清明》诗,其优雅优美,其感伤感动,固然是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其强烈的时代感,其深厚的历史感,则更是这个具有文化底蕴的古老中国所需要。应该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文学史的角度衡量,总是花花草草,而无干城梁栋,总是浅吟低唱,而无黄钟大吕,总是鸡毛蒜皮,而无怒发冲冠,总是卿卿我我,而无家国良知,那后果恐怕真是值得担忧的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