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3月15日 星期三

    品味经典,阅读中国

    刘阳扬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3月15日   03 版)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通过文化数字的不断延续累进,中国传统的文化大观也逐渐形成。在这其中,“二十四”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数字,在历史领域有“二十四史”,在民间范围内有“二十四孝”,而在自然认知中还存在“二十四节气”,“二十四”作为全面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性数字,具有归纳总结、发扬传承的文化功能。司空图所撰的《二十四诗品》也是借助“二十四”这个数字所生发出的古代诗歌美学理论专著。

        《二十四诗品》以道家思想为哲学基础,探讨中国诗歌的二十四种美学特质。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总结,《二十四诗品》得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特点,并从创作角度逐一探查这些风格的形成原因和演进过程。事实上,《二十四诗品》不仅是多种诗歌美学的探讨合集,还是道家思想和玄学思想相互交织而生发出的二十四种哲学境界,从整体上把握了中国传统的文学和文化体系以及其深层的哲学内涵。丛书“中国文化二十四品”同样借用“二十四”这个在古典文化传统中具有特殊含义的数字,意图以点及面、金线串珠般地勾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面貌。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进,具有扩散性和流动性的特点。想要从总体上对其进行把握,若没有深厚的学养支撑,将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在关注文化概念中的总体性内涵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其碎片性的组成和演进方式。牛顿将自己比作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他伟大的科学发现只是偶尔拾得的几块贝壳。而学习、品味传统文化的历程,也是不断发现“贝壳”、探索真理的冒险旅程。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正是这样的一套丛书,丛书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龙凤呈祥》为起始,以展望中华大地现代化进程与民族复兴的《变法图强》为终结,涉及思想、政治、社会、文学、艺术、生活等各个领域。

        《龙凤呈祥》从传统图腾出发,阐述了中华文化刚柔相济、阴阳和谐的强大力量;《风月同天》放眼东亚文明,从传承和发扬的角度回顾中华文明对东亚文化的辐射和影响。除了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观感,“二十四品”在涉及华夏文明的各个细分领域都有着非常详细的专门介绍。在文学领域,《文苑英华》以古代诗文为中心,以诗明志,以文怡情,带领读者体味文人雅趣与君子之乐;《今古传奇》注重阐释古代小说,小说家言,雅俗共赏,引领读者回味志人志怪与传奇故事。在文化领域,《书同文字》展现古老的汉字艺术,从华夏文明的文化骨骼中体味灵动飘逸的中国智慧;《书史纵横》意在传播古代文明中的书籍历史,从造纸术到印刷术,从甲骨文到金文,体验文化传承的物质形式;《金声玉振》着重古典艺术中的音乐表达,让读者从高山流水的铮铮琴音中习得古代君子高洁的道德品格;《艺舟双楫》则以书画为舟,纵横艺海,探索文人书画的兴衰命运;《花雅争胜》梳理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源流,在咿呀唱腔中聆听古老传奇,在眼波流转中体悟人生悲欢。在思想领域,《九流十家》从春秋诸子的百家争鸣中,激荡出丰富辉煌的思想财富和深刻思辨的精神内涵。《内圣外王》《抱朴归真》和《莲花净土》分别介绍了中国传统思想的三大支柱儒、道、佛,从三大思想的起源、发展和变迁谈起,娓娓叙述中国传统中不同的治国观念和人生观念,引导读者汲取丰富思想和纯净心灵的文化给养。在自然科学领域,《天工开物》放眼匠心独运的古代科学技术;《悬壶济世》专注于中国古代医学文明,蕴含着古人悲天悯人的期盼愿景。《四海之内》放眼民族变迁,从不同民族的分化与融合中总结出中华文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之心与古代君王天下大同的理想志向……

        中国传统文化在延续民族血脉、营造文化自信和创造精神家园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使得一种富有传承意义的民族共同的文化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工作,显示出传统文化在发展国民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品文化经典,颂文化传统,塑文化自信”为目标的“中国文化二十四品”,恰恰是中国人民在风云变化的国际形势中坚守民族立场和文化目标的重要理论资源。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仅仅二十四粒珠贝还不足以窥其全貌,期望借此珍珠的光亮,照亮更加广阔的真理之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