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3月15日 星期三

    绘事之“风”

    ——领略《宁文写意》

    杨建民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3月15日   15 版)

        《宁文写意》的画,一眼看去,是在一种难以抑制的情绪下绘出,在构图、笔意方面,似乎不多么讲究,可几乎每一幅画,精神都那么饱满,仪态相当从容。一观之下,便能很容易为画家的山、月、水、船、树间的自然气息感染。如我们读到《诗经》之“风”,读到汉代民谣的素朴和清爽,不由地欣然起来。

        可宁文的画,是有功底的。从《编后漫记》,我们知道他热爱绘事已久,临写过《文艺复兴时期名家素描》,读过一些“历代画论”,对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李可染、石鲁等大家“产生了浓厚兴趣。”与现当代多位书画家“有了较为长时间的交游,从中获益良多。”甚至办过“个展”“联展”。可此册多数作品,却是“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因文字的兴趣渐浓”,致力写作、编辑,获得很大成绩后的近年间所绘。这些作品,有一种但求意趣,顺心而为,甚至颇为大胆的创造自在感。譬如一幅《峡江图》,江峡水流,以斜行线条扫出,均匀间有略粗线条逆横,造成激流为山所“峡”的紧张洄水;图中飘一叶扁舟(画家似颇喜此物),夹击激流的山崖,画家斜着刷笔,故意留下清楚痕迹,使人感觉山随水行,有了飞动之势。笔者以为,这是画家主观要造成的运动感。山不可动,可飞逝的水流,使得山崖也有了流动的回应。另一幅《山邨夜月图》也这般运笔。若仅仅一般读去,似乎有些粗率,可感觉夜月下临的乡村,即有那么一种不真切的荒疏、莫名的紧张感。

        《农家》一幅:几间瓦屋,一所茅棚,一圈篱笆,远处一叶轻舟,衬着眼前一棵高大老树。树多干,枝少花稀,画家于枝干空处,题字四五十数。乍眼看去,老树枝繁叶茂,有别却浑然。古今以来,画幅题字者多多,不谐,挡眼,甚或损坏画面,比比皆是。宁文处理,得自字画彼此一体照应的协调感,你甚至很难说他无意或有意为之。

        宁文近期画作的率性,还有与先前的画作比较,宁文有了显著不同。试着说说,宁文由一种画中作画里跃了出来,有一种初临画笔,初临山月、水流的崭新感;一种难能抑制的表现欲;一种孩子般的蹦跳呼叫心情……所以,这许多画作很难仅仅说什么技法、构图的进取(绝非没有),而是,一种鲜活,需要强烈表达的意趣驱使画笔所致。

        这么些年来,宁文在编辑《开卷》杂志及其丛书中,耗费了大量精力,可他的笔却从不停下。数百人几乎每月可收到的杂志,邮封均为宁文手书,这是劳作;每期杂志后尾的“闲话”,是多数人首先翻阅的,这出自宁文之笔。虽然多是拣择,可其中人的眼界、襟抱,一览无余。这一做,是十数年。表层看去,绘事“有所荒疏”,可多种艺术门类,在至高的“美”的境界层面,彼此无碍相通。宁文近年更多精力投入“修”文,眼下看,其实依然“暗修”绘事。握“昆山之玉”,借以攻错。心眼洞开,左右逢源。有限的疏离,给了画家一个更为新异的视角,一种深入其中,跃出其中,可以更自由表达的逸兴。这是从事某种艺术门类创作,从旁门它派汲取精华,借力助力,终于大有获益者毫不陌生的感受。

        近一时期,或许关注的缘故,见到多位较有自我风貌的画家书家,均谈到多读书带来境界提高,笔意灵动之必然。这是否同样可用来解读宁文绘事提升之缘由?我国古今有大成就者,常具多能。书画进取,也与“琴棋”联袂。表层看,这是求多艺,其实是阔大胸襟,力求触类旁通,万法归宗,使心灵不单一而呈丰繁,不枯燥而自润泽。总之,葆有一双初临万物的新眼,藏怀一脉汩汩清净之灵泉。宁文近年绘事成绩,是这种识见的再一次有力印证。故此值得友人及读者欣悦关注并由衷致贺。

        《宁文写意》,董宁文等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定价78.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