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3月15日 星期三

    都德家族正传

    董纯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3月15日   19 版)
    雷翁·都德
    阿尔封斯·都德夫妇
    《都德家族传奇》法文版
    《选择生活》法文版

        法国作家阿尔封斯·都德是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的作者,在中国颇为人知。自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40年代,都德家族父子两代人与法国文坛、政界和艺术界都曾有极为紧密的关系。2013年春,历史学者斯蒂凡·乔康迪在巴黎弗拉玛尼翁书局出版了近四百页长的《都德家族传奇》,将这位文坛上颇有争议的19世纪作家及其充满矛盾的家族推上前台。

     

        阿尔封斯·都德1840年生于法国南方尼姆一个丝绸商家庭,是八口之家的第五个孩子,因母亲体弱,幼时被托养在乡间。他生性聪颖,很早显出文才,15岁上父亲经营破产,阿尔封斯被迫辍学,开始独立谋生。青年都德去了巴黎,风流倜傥的外表使他很快进入第三帝国时尚沙龙,结识欧也妮王后身边女子,也不幸染上了一生为之痛苦、致其57岁命归黄泉的梅毒。1860年,他受到拿破仑三世皇帝同母异父兄弟、时任帝国内政部长的莫尔尼公爵赏识,进入其府内任文职秘书,过起悠闲自得的写作生活。

     

        1862年,都德崭露头角,与人合作的剧本《最后的偶像》在巴黎奥德翁剧场上演成功。在法兰西大剧院,他与后来成为妻子的朱丽娅一见钟情。女方的实业家父亲不欣赏“舞文弄墨”的男方,但二人于1867年结合,成为终生文学伴侣。1865年莫尔尼公爵暴毙,都德从此要为生计奔波,除为《费加罗报》撰稿,他开始从事小说创作。1866年,他把两年前在南方阿尔勒附近小城封维埃伊消夏期间收集整理的普罗旺斯日常生活题材写成短篇趣事,在《事件》杂志以《普罗旺斯纪事》专栏连载,1869年结集出版为《磨坊信札》。作者观察细微,笔调幽默,描写出的社会底层小人物栩栩如生,传递出他对家乡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的怀恋,由此声名鹊起。1868年,他写出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进一步引起文坛关注。

     

        都德一生著作甚丰,主要的长篇小说有《达拉斯贡的达尔达兰》《雅克》和《小弗洛蒙与大黎斯莱》等十部。左拉对他十分赏识,狄更斯也称赞道:“我有一个小兄弟在法国诞生了”。不过,为他奠定地位的是充满地方情韵的短篇作品。描写普法战争年代的《月曜日故事集》于1873年出版,其中《最后一课》一篇,阴差阳错为都德在遥远的中国争得了“爱国作家”的虚名,在中学教材里占有一席之地。事实上,都德的《最后一课》在法国早已被教育部下令从学校课本中删除。法国《罗贝尔人物辞典》指出,都德的爱国主义“本是一种国家主义和复仇心理的表露”。1872年,都德创作的《阿莱城姑娘》剧本由比才作曲,在巴黎上演。他的《萨福》和《最后的偶像》两部作品演出,分别在1904年和1912年被列入法兰西大剧院演出剧目。

     

        在都德的文学生涯里,其妻朱丽娅·阿拉尔起的作用鲜为人知。这位才女本人就有作品,与博物馆、报刊和多家文学杂志广有合作,丈夫的不少手稿书页右侧都有她改动和润色的笔迹。据其长子雷翁在《我父亲在世之时》一书中回忆:“没有我母亲在精神上、智慧和文学上襄助,时不时从文艺咖啡座把父亲拉回家,他不可能有今天这样数量丰富的作品。他自己就承认耽于跟年轻朋友泡吧聊大天。”都德擅长的外省风情作品,当时并不为时尚器重,他遂转变写作方向,这正是听从了朱丽娅的建议。他第二阶段的作品着重对社会、政界、宗教、文化的描写,构成以巴黎风俗为中心的《当代习俗系列》。

     

        阿尔封斯·都德的长兄埃耐斯特比他大三岁,父母曾希望埃耐斯特接班经商,但他同样迷恋语言文字,在巴黎新闻界站住脚跟后开始文学创作。1865年,在弟弟的帮助下,埃耐斯特进入参议院担任掌玺大臣办公厅主任。1870年后,他全力投身报界,相继担任多家报刊总编辑、社长,尤其在当时颇具影响的《两世界杂志》时间最长(1877-1910)。他也是一位多产作家,写了近70部小说。不过,埃耐斯特·都德在历史领域的建树大于小说,有40多部著作,主要是法国大革命和法国移民史,堪与历史学家米舍莱相比。只是他名声不及弟弟,甚至比不上其侄雷翁·都德。

     

        雷翁·都德曾经学医,后弃医从文,成为记者、作家和文艺评论家,是当时文坛上极其活跃的一个人物。今天,存于法兰西国家图书馆有关他的书目超过三百项。《都德家族传奇》一书里这样描写他的婚事:“1891年2月12日晚6点,巴黎第十六区区政府节日大厅灯火辉煌,《费加罗报》记者报道:‘这里满目鲜花,光焰璀璨!’冬夜,市长为《月曜日故事集》作者的长子和《世纪传说》诗人的孙女儿主持了婚礼。雨果仙逝六载,但他的影子始终翱翔在大厅里。贺喜宾客里有克雷蒙梭、茹尔·费里、左拉、埃德蒙·龚古尔、前总理茹尔·西蒙、著名心脏病医生彼埃尔·博丹、曾力促第二共和国临时政府签署废除奴隶制法令的维克多·舍勒榭尔,还有带领乐团来演奏圣桑作品《雨果颂》的指挥查理·拉穆尔……”

     

        雷翁·都德23岁迎娶的新娘是大诗人雨果宠爱的孙女儿雅娜。雅娜两岁丧父,与哥哥乔治一起由祖父一手抚养。雨果跟他的终身情人朱丽叶·德鲁埃呵护两个孩子,晚年如沐朝阳,他的日记里有两个孩子成长的记载。大文豪充满温情地写下名篇《当祖父的艺术》,雅娜的玩偶布娃娃也给予雨果灵感,在其小说《海上劳工》中有所描写。

        雷翁与雅娜的婚事为“文坛共和国”增添些许帝国色彩,让帝国拥戴派都德家族与反对拿破仑三世的共和派雨果攀亲。不过,婚礼在市府举行表明,雨果不愿进教堂。仪式过后,亲朋们径直去新婚夫妇位于阿尔玛林荫大道的住所晚宴,共度良宵。

     

        事实上,都德家族人人都与文字结缘。朱丽娅·阿拉尔还在家中举办“周四文学沙龙”。都德声誉日高,同文坛艺苑知名人物过往,福楼拜、雨果、屠格涅夫、雷诺阿、马奈、莫奈、毕加索,甚至王室玛蒂尔德殿下都是他家的常客。都德一家与龚古尔兄弟的交谊还促成了法国当今最高文学奖的设立。

     

        龚古尔兄弟有“冷眼观世界”的怪癖。自1851年起,兄弟俩开始以日记形式记载文坛人物轶事。埃德蒙·龚古尔成了朱丽娅的仰慕者,称她为“艺术家”,还认了都德的老三艾德梅做干女儿。1870年茹尔·龚古尔去世后,埃德蒙经常住到都德在尚普罗赛的家中,感受东道的好客和朱丽娅的友情。1896年7月16日,埃德蒙正是在都德家中死于肺淤血的。根据埃德蒙的遗嘱,阿尔封斯·都德为其遗嘱执行人,受托创办“龚古尔文学院”。不料,阿尔封斯于同年12月也离开人世,未能进入“首批十名院士名单”,最终由其长子雷翁代替父亲担起创建文学院的责任。

     

        不过,雷翁有恶名留存于史册,他是法国极右翼《法兰西行动》报股东,狂热鼓吹极端民族主义,乃至坚持排犹立场。他与雅娜婚后四年离异,娶了同是《法兰西行动》报成员的表妹玛尔塔,1908至1917年十年中担任该报社长和总编,与这一极右翼运动一直合作到去世。雷翁·都德的二弟吕西安是文坛和画坛人物,“荫蔽在父亲的光环下”过着悠闲日子,写了十几部作品,最出名的是《欧也妮王后传》。他在母亲的文学沙龙里结识了马塞尔·普鲁斯特,二人长期书信往来,还有过一段同性恋情事,1897年此事遭人泄露,普鲁斯特与人决斗。吕西安还是高克多“同志”的密友,迟至年逾六旬才娶了法兰西学院知名作家皮埃尔·贝努瓦的妹妹为妻。

     

        跟莫泊桑、福楼拜、左拉不同,都德家族的人在文坛皆影响不深,就连阿尔封斯·都德本人都被一些文学评论家认定,他是“以适合进小学课本的短篇小说”起家,难以跻身文坛大家行列。待到1942年雷翁离世,都德家族似乎已被彻底划上句号,盖棺论定。然而,一部第四代“都德后人”的作品2016年1月25日在法国突入人们视线,又唤醒了人们对都德家族的注意。该书名为《选择生活》(Choisirdevivre),作者是阿尔封斯·都德的曾孙辈,雷翁和他的“法兰西行动”同林鸟妻子玛尔塔所生次子弗朗索瓦的第四子让-彼埃尔。

     

        《选择生活》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它的面世在近年来因恐袭事件而气氛沉寂的法国激起涟漪。接受采访的作者出现在电视屏幕前时,观众大出意料,让-彼埃尔·都德竟以一个风韵不存的六旬女性形象出镜。原来,此时的他已更名为玛蒂尔德·都德,节目的大标题是“都德曾孙女出书坦承变性”。

     

        小说《选择生活》的主人公名叫蒂埃里,实际上讲的是让-彼埃尔·都德自己的亲身经历。2010年夏,蒂埃里满60岁。在相知女伴安娜陪同下,他去泰国曼谷接受了“性别重塑手术”:隆胸、除喉结、去胡须、生殖系统再造等。费时漫长的手术过程对身体是一场严酷考验,但是蒂埃里欣然承受。他要了却心愿,变为女子“玛蒂尔德”。因为,如他所言:“我从来就是女人。”巴黎《解放报》以《(他)变性成了玛蒂尔德》为题,显著报道此事。

     

        小说中化名蒂埃里的让-彼埃尔·都德出生于传统守旧的天主教家庭,严父的意志左右一切。孩提时,五岁的蒂埃里有一天穿上女孩裙子,满心欢喜。叔叔的警告使他第一次发现自己越出雷池,闯了禁区。可是,小都德无法抑制自己对女性物什的兴趣,十几岁时,他竟然为自己想象出一个女孩儿身份“玛蒂尔德”,私下向这个分身对象倾诉心中的渴望。现实生活中,他则每时每刻都得掩盖心迹。他自认“无法推卸由社会‘神圣’法则限定的‘男性角色’,只能违心‘扮演’这一角色”。

     

        让-彼埃尔·都德是个摄影师,仪表堂堂,25岁成家。他第一次为人父时,天真地以为自己能就此摆脱双重心理的魔惑。为了压抑内在的隐秘渴望,他脚蹬牛仔靴,身着皮衣,骑摩托风驰电掣,成了人见人夸的“硬汉”。上世纪90年代,他作为战地记者跑遍世界风险地区,到南非索韦托、中美洲尼加拉瓜,拼命三郎的风格让同事刮目相看,戏称他像美国影片里的“兰博”。哪晓得,硬汉的行李箱底下总藏着一条花裙子……他两次婚姻失败,育有四个孩子。今天,面对电视观众,变了性的让-彼埃尔说:“我没有自尽,因为我不想让玛蒂尔德也跟着一同死去”。让-彼埃尔·都德深藏于心的秘密,在女伴安娜出现在他生活里时再也压抑不住。他通过邮件向她倾吐:“我觉得自己是个女人”。安娜很快回复:“希望你快乐。我陪你去做手术吧!”医术高超的泰国整形专家终于使他身心皆变成了玛蒂尔德,随后他与安娜自然地分了手。

     

        男摄影师让-彼埃尔·都德变成了女作家玛蒂尔德·都德。《选择生活》一书在讲述“他俩”前半生的精神困扰与痛苦时,说出了作者今天勇敢面对社会的缘由:希望读者能更深刻地感受玛蒂尔德,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她在博客中写道:“当前社会只喜欢大多数‘正常’人,根据生理特征判定你的心理性别,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行为规范。然而,我坚信社会是可以变的,也必须改变,以适应活生生的人。”她在书中声称:“为了整个变性群体,我今天站出来,切望大家能够领会那种像囚犯一般,时时受困于自己讨厌的躯壳中的感受。但愿本书有助于打破变性人身份的禁忌。目前虽然可以进行变性手术,但社会并没有真正予以承认和接纳。”

     

        2010年,法国通过一项法令,正式将变性手术列入医疗保险中长期慢性病(ALD)治疗名录。这意味着,变性手术得到官方认可,法国已成为第一个官方不再认为“跨性别者”是精神病患者的国家。但变性者在手术后重新融入社会的历程,看来依然艰巨而漫长。

     

        从阿尔封斯·都德到他的曾孙——于今已变性为曾孙女——中间经过他的长兄埃耐斯特和儿子雷翁,都德家族始终以写书放彩,笔墨生辉,只是难以脱开他们的发迹与第二帝国皇权霸道的干系,以及极右翼“法兰西行动”弄潮儿的恶名。从竭力鼓吹沙文主义,到坦腹“选择生活”,彼辈都为公众上完了“最后一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