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编一册关于鲁迅言论的书,这一想法由来已久。十多年前,我开始收集有关“鲁迅语录”的书籍。这类书又以文革时期印制的最多。说是印制而非出版,是因为其中大部分书并无正式出版单位,多是当时的大中学校学生小组、工厂里以车间为基础的工人小组甚至红卫兵组织以自己的名义编辑印制的,发行范围已不可考,但“语录体”的状况却是差不多的。
翻阅这些书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自己无法解释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作家里只有鲁迅可以“语录”?为什么鲁迅语录可以按照任何时代的政治要求、文化氛围来编辑?更深入的问题是:为什么同样一句鲁迅的话,或一个文章片段,可以在不同的条目下放置,从而看上去并不完全“牵强附会”?这绝不纯粹是一个文学问题,甚至也不是一个政治问题,在极致层面上,这是一个语言学问题。这是不是意味着,鲁迅的话语具有“超级不稳定”结构,或极具模糊性、流动性的特点?我们能不能从语言学、符号学、阐释学的角度去研究这些问题,或许可以对鲁迅的语言、文体和表达风格做一次学理上的分析与研究?我所指的是,在我看到的“鲁迅语录”里,大家都可以按照“阶级与阶级斗争”“打倒孔家店”“反对资产阶级”“反抗帝国主义”等条目,去鲁迅杂文里找到对应的句子或片段。这些语言仿佛并非条目所指,又仿佛确实与此相关。
我想就这一点而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作家来了。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的表达方式大多直指主题,具有极高的确定性,一句评论时事的话,一种评论社会现象的表达,如果那时事已经消失,那现象也成为旧事逸闻不复存在,与之相关的文字也就失去了效用,扩散的幅度随之增减。鲁迅却是个例外。
但这绝不是一个人可以一时就能解决的学术问题,我只是想到了这个问题,却深知自己无力面对。最后,这些想法就逐渐简化成为编一本自己挑选、自己分类的“鲁迅语录”。因为即使加上文革后编辑出版的同类书籍,我以为我们面对鲁迅名言时往往有一种选择上的趋同,这就是,我们仍然按照鲁迅评论社会、历史的态度寻找其中的“硬性”话语,而忽略了他同时是一位文学家。他的许多论断是针对文艺问题的,他还有很多关于生活、关于个人、关于人生的议论不但有妙趣,而且惹人思。他的言论应该在更大范围、更全面的领域里被人认识。
范围还不是最重要的,理解鲁迅一段话真实、完整的意思,必须要阅读他的全文,而理解他某一篇文章的意旨,又应当对他整个的思想有所认识。但同时,鲁迅文章的复杂性是分层面的,即使你不能理解他的深刻用意,却并不妨碍你欣赏他的美文。你摘出来的鲁迅名言也许有——通常一定有——比文字层面更深刻更复杂的内涵,但即使就按照你所理解的那样去引用,大多数时候又仍然是有效的。这真是个奇妙的现象。
我们对鲁迅的误读,常常是发生在两点上:认为鲁迅的“曲笔”是难懂的;认为鲁迅的批判就是刻毒的骂人和一个都不宽恕的回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于是我觉得有必要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编一本鲁迅语录。
由于鲁迅是专注于解剖中国国民性的,所以在他笔下,不管是小说里的灰色人物,杂文里的学者名流,其实都不只是他个人和他那一阶级的代表,他们都具有“国民性”的通病和共同特征。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他文章的意旨。他讨论任何问题,哪怕是一封给朋友的书信里探讨一本书的编辑问题,也常常会发出题旨以外的感慨,所以收集鲁迅名言不能只到他的名篇里去找,而要寻找“日记”之外的所有文字。这就是一个伟大作家的力量,这就是鲁迅文字的魔力。因此,既然自己反复阅读了这些文章,或有必要为读者做一点总括性的事情。
编辑此书的过程中,我再次阅读了鲁迅所有的文章。我深知,尽管如此,自己的编辑也是很难到位的,我自己做了一个小小的试验,将自己认为属于“鲁迅名言”的文字划出来,将划线部分全部摘录完毕后,再回过头来挑读他的文章,发现,那些未曾划线的部分里仍然有大量精彩的论断。但既然是语录,总会有取舍。我就硬着头皮把本书编成了。它们绝不能说代表了鲁迅言论的精彩,更不能说集中了鲁迅思想的精华。他们永远是不周全的。理解鲁迅,惟一的办法是阅读《鲁迅全集》,而且是一遍又一遍地进行。
这是不是有点神话鲁迅?为了避免这样的误会,我尽量在编辑条目上力图清晰。本书的分类共15种。其中既有对中国国民性的剖析、中国文化的批判,也有对文学艺术、中国新文学的分析,既有对文学批评、文学翻译的态度,也有对自己作品的自谦或辩护,既有对青年、对同时代人的思考,也有对中国社会情状、对人生的理解。选择和分类时,首先注意捡摘句子时的把握,每论需尽量寻找那些具有“超越性”的话语,即虽然鲁迅论述的是一时一事,但话语却可指涉更广大范围。比如对同时代人的评说,鲁迅文章里涉及到的人名太多了,我所取的,是当他评说某一人时,也指向了对某一类、某一阶层人的态度,比如他关于陈独秀、胡适、刘半农三位人物韬略的比较就非常有趣而典型。其次,在分类上难免勉强,因为正如前述所谈,鲁迅的话语具有不确定、不稳定的特点,具有模糊性、流动性的色彩,谈国民性时也是谈美学问题,谈艺术时也涉及民族特性,谈青年也是谈人生,谈人生又何尝不是谈艺术。我在分类选择时,重点是看文章整体的用意和主题,文字里直接的取向和针对性。第三,所选的话语尽量保证原文的完整性,既要保证“名言”之精彩、精练,又不要随意断章取义,尽量从句号后面开始摘录,一直到以句号为“休止符”。但也有时不能完全做到,有时就在逗号处开始或结束。有时是我自己在结尾处将原文的逗号改为句号,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不过这样的情况尽量少之又少。
本书的目标不是想编一本可以省略阅读《鲁迅全集》的工具书,真正的目的,或许倒是引起读者阅读鲁迅文章的兴趣,借这些片段摘录而去查到鲁迅原文去整体阅读。对今天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用意是否恰切,能否达到那样的目的是不敢断定的,也因此,我希望,即使就本书内容而言,也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鲁迅、对鲁迅所评说的人与事的认识。
我以此冒险的工作,来表达对一位中国现代的伟大作家的致敬,也希望读者能从中理解和了解到他的伟大,激发起对中国、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探索热情,引发出更多关于人生世事的思索和理解。编者所愿若能实现十分之一二,则亦为幸事。
(《鲁迅箴言新编》,阎晶明编选三联书店生活书店有限公司2017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