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的儿童文学是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个窗口与缩影。在现当代,金华曾涌现过鲁兵、圣野、洪汛涛、蒋风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学者,创作和理论齐头并进。早在上世纪80年代,蒋风担任浙师大校长期间,曾邀请洪汛涛来校讲学,洪汛涛在讲学中提出:儿童文学是金华的另一张名片。在新时期中国文学格局中,金华儿童文学风格鲜明,既老中青结合特别是青年作家层出不穷,又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文学活力。儿童小说、童话、儿童诗等各种文体都有来自金华儿童文学作家的身影。
婺学文化
作为文学中的一个门类,一方面,儿童文学指向的是普通的童真世界。另一方面,儿童文学作品所展现的地域文化风情往往令人回味。在当下儿童文学创作领域,儿童文学的地域特征是以群体的方式甚至标志性的方式呈现。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作家群体的自然组合,而是地域文化丰富积淀的一种投射。
作为一个不断沉积而稳固的地理区域,千百年来,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金华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婺学文化。两宋之际,婺州兰溪县范浚开婺学之先声。南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间,金华县吕祖谦、唐仲友,永康县陈亮,各以性理、经制、事功之学闻名于世。其中以吕祖谦的成就、影响最大。稍后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北山四先生得朱学正传,门徒遍及大江南北。
元代婺州路学者群星璀璨,其中柳贯、黄溍列为“儒林四杰”。元末明初,宋濂、王祎成为大明开国文臣,集婺学之大成。晚清、民国胡凤丹、胡宗懋父子编刻《金华丛书》、《续金华丛书》,荟萃金华先贤文献,成为中国著名的地方文献丛书。
婺学博采众说、经世致用、重视史学的特色,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独树一帜。作为文化守成者的作家,在家乡婺学文化的熏陶下,无意识地吸收了地域所赋予的独特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他们把这种内在积淀与外在世界、个体经验和多元文化进行碰撞,从而走向更广阔、更坚实的文学精神领域。
近年来,金华出现的以汤汤为首的新生代儿童文学作家群,为金华儿童文学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经过故乡自然风物、文化传统等的共同作用,在创作中,他们深深扎根于包含传统文化在内的地域文化的土壤,很好地继承了鲁迅、周作人的儿童文学思想,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和自觉的童年意识。
创作阵容强大
自“五四”运动起,儿童文学创作随着白话文而兴起。1896年出生的永康籍编辑、书法家陈和祥,在上海扫叶山房书局当编辑时就从事儿童文学等书籍的创作、搜集和编辑工作。他搜集、编辑的《童谣大观》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后,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2007年7月,新世界出版社又重新出版。
1911年出生的武义籍作家谢挺宇是金华儿童文学作家中的典型。他出生在书香门第和中医名家,从小接受私塾教育,因而对故乡的婺学备感景仰和自豪。婺学的精神始终影响着他。
他在家乡县立高小等完成教育,于1927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学,1931年转学北平朝阳学院政治系学习,1934年9月又东渡日本东京政法大学文学院进修。回国后,谢挺宇并没有在家乡工作。抗战胜利后,他即以东北工作团团员身份奔赴东北工作,后来担任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他是由成人文学写作转向儿童文学写作的人。1933年开始,谢挺宇在茅盾主编的《文学》杂志发表短篇小说《古城》《三等避暑地带》《雾夜紫灯》等,从而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在创作成人文学的同时,谢挺宇转向创作儿童文学。
1950年他写的《玻璃火车》,通过一群孩子,用泥巴做火车头,以梦幻情节展开,将现实同科幻结合,表现出新中国少年美好的理想。还有《奇怪的故事》等其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晚年时期,当家乡记者采访他时,问起他由成人文学转而从事写儿童文学的原因时,谢挺宇谈及家乡婺学文化对其影响很大,也因此,他是在辽宁十几位老作家中唯一写过童话的。
进入新时期,有不少金华籍儿童文学作家在国内乃至国际都有影响。
如鲁兵,他从小喜欢写作,他把童年的点点滴滴写进自己的文章,在《泥巴的孩子》一书中,题为《从水里提上来的朋友》便生动记述了他跳到水塘里捉鱼摸虾的情景。从事儿童文学编辑工作后,他编的“五四”以来一系列的有关理论、作品、史料的一套珍贵的蓝皮书丛书,《365夜》系列丛书、《中国幼儿文学集成》和当代名家经典童话系列丛书……已成为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经典。
再如圣野,自1947年春因担任《中国儿童时报》的义务编辑,遂与儿童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创作了《啄木鸟》《小灯笼》《列车》等儿童作品。
还有《神笔马良》的作者洪汛涛,他是20世纪中国享有盛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坚持在文学艺术领域辛勤耕耘,为儿童文学事业繁荣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41万字理论巨著《童话学》创建了童话学的理论体系,填补了世界文学空白。
名副其实的重镇
金华的当代文学是由儿童文学拉开序幕的。
儿童文学理论家蒋风功不可没。他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儿童文学创作,上世纪50年代从事高校儿童文学教学工作,半个多世纪过去,蒋风在儿童文学理论、创作、教学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著有《儿童文学概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主编《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卷一》《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卷二》等。
担任浙师大校长期间,他建立了全国高校首个儿童文学研究机构,开招收儿童文学硕士研究生先河,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学者,如吴其南、王泉根、方卫平、汤素兰等,以及儿童文学出版界的骨干编辑,如汤锐、邹亮、韩进等。
此后,他又陆续担任亚洲儿童文学研究会共同会长、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顾问、国际格林奖评委等重要的世界儿童文学学术组织的重要职务。2011年,蒋风又获得国际格林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
2016年,91岁高龄的蒋风申请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重点项目获批,他将用3年时间修订一本大约350万字的《世界儿童文学事典》。
由于浙师大在金华,以蒋风为首的一大批儿童文学专家、学者云集于此,使金华儿童文学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浙师大被国内国际儿童文学界广泛关注,并被国际儿童文学界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重镇。
年轻一代异军突起
20世纪后期,金华又涌现了一批知名的的儿童文学作家。如应加登、黄云生、徐迅、王铨美等。
兰溪人徐迅,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中国少年报》等全国及省级刊物和数十家出版社发表、出版了以儿童文学作品为主的文学作品200余万字。作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人物形象。蒋风、方卫平等儿童文学理论家都曾撰文对其作品进行了肯定。义乌人王铨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了较多的以童话、儿童诗为主的儿童文学作品,其幼儿童话《可爱的家》荣获1997年度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进入新时期,金华儿童文学作家异军突起。现任浙江省作协副主席的汤汤,其作品无论是早期童话系列还是后来的小说,想象力大胆、丰富。她创作的“鬼童话”系列作品颠覆了传统文学中“鬼”的形象,是适合儿童阅读的。她把“鬼”作为童话主角,“鬼”变成充满童趣、感情的鲜活人物。汤汤的作品充满爱心,如《烟·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安徒生的《海的女儿》。从汤汤的笔下,我们看到真正的童话从来不排斥苦难和悲伤,不只有快乐和美好,它是有担当的。这种文字中的干净、温暖是儿童文学写作中可贵的品质。
与新时期文学融合发展进入新时期,金华儿童文学取得了一些成就。除了儿童文学作品的出版、发表与获奖数量颇多外,金华儿童文学作家创作队伍结构合理,并拥有良好水准。金华儿童文学之所以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一个重要基地,归结于金华独特而深厚的文学土壤。金华这块土地上的历史、文化、风景以及人民生活、人文传统、风俗人情都是极其文学化的,它使得金华儿童文学既能以全方位的触角参与各种思潮的跌宕演进,又能以地域文化特征、创造力、传统而又陌生的审美经验塑造中国儿童文学形象。
2014年,在浙江儿童文学年会上,浙江省作协授牌金华市少儿图书馆成立“浙江省儿童文学创作基地”,以及“浙江省儿童文学创作基地·汤汤工作室”。2016年,金华市第一届儿童文学创作培训班举行。这是全国首个地市级儿童文学创作培训班。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金华儿童文学这张名片更加名副其实。从这个意义上说,金华儿童文学与中国儿童文学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局部与整体,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而是更为深入的互相融合、互相塑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