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2月08日 星期三

    渔人与渔人码头

    许辉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2月08日   03 版)

        春来之前却是渔人最忙的时节,因为一年的禁渔期从春天就开始了,到仲秋才陆续结束,为渔人留下的能够捕捞的日子,大都是天气寒冷的时光。这倒也合乎人类的生活规律,或人类的生活已经与自然的节律合拍了:水族在春天繁殖、夏天成长、秋天成熟,冬天成为人类节庆、休闲、增肥添膘的好食材。

        寒冬腊月站在湖边的渔人码头看湖、看水,太阳暖暖地照在身上,使人留连忘返,不愿归去。由于有太阳的存在,因此风息天外,水波不兴,或大或小的渔船,飘在或远或近的湖面上,似乎在行驶,又似乎只在驻泊。湖心里渺然的小岛,仿佛起了一层氤氲,隐现若仙。码头旁由工商部门临时建立了一个水产品交易市场,湖里的渔鲜一泊上码头,就被人抬到临时的市场里来,供给游人们选购。半斤以上的白丝是这里的贵族,能卖得上一个很好的价钱;而在淮河以北奉为上品的鲤鱼,在这里却卖不上价,大些的一斤两三元,大小一起买甚至能砍价到一块五一斤。这倒巧了我们这些淮北人,傍晚时分到湖边渔市去转一圈,花上二三十元,就能用两三个大塑料袋提回家几十斤活蹦乱跳的大鲤鱼。我最喜欢吃提前用盐水略腌一腌的鱼块,因为已经用少量的盐腌过,鱼肉变得紧绷、鲜美,鱼刺也都分离出来了,吃起来特别过瘾。只有象鲤鱼这样的大鱼才能用这种做法,小的鱼,还有肉特别细致的鱼,并不能用这样的方式来制做。

        我们看到的是渔人的收获和渔市的繁荣,看不到的是渔人的辛苦和忍耐。看看渔人的手,都粗砺坚硬。妇女们也是这样。买鱼的时候和他们聊一聊,多少都能探知一些渔鲜背后的信息:渔人出湖打渔大都在夜晚,湖面无遮无挡,寒风刺骨,冰点以下的天气,渔网出水就会结出冰来,这都是最困难的时候。

        千百年来,渔人与码头已经成为一种人们向往的生活的象征。许多国家都有渔人码头,有些还十分著名。码头上通常停泊着具有各地特色的渔船,沿着码头面向大海或湖泊、河流,还有铺着石条的弯曲的街道,渔市、店铺、酒店、咖啡店或茶铺等娱乐场所成为这些不长的街道的主要内容。水岸除了缆桩等停船的设施外,则常有石栏、石凳、木椅供人们倚靠远眺、凭栏遐想、小坐休息。由于极具审美价值,渔人与渔人码头因此成为文学咏叹的魅力题材。

        于是,北宋有一位词人净端作《渔家傲》道:

        斗转星移天渐晓,蓦然听得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木鱼噪,渡船过岸行官道。

        轻舟再奈长江讨,重添香饵为钩钓,钓得锦鳞船里跳。呵呵笑,思量天下渔家好。

        这首词写的是渔人即渔翁的生活。夜钓的生活独具魅力,似乎有与天地独对的心心相通。独钓不仅有人与鱼的排他性的对话,更有人与天地万物排他性的对话。天亮后人声喧动,但只要有良好的心态,钓翁很快又能获得旷达的胸怀和充分的心理满足。

        北宋又有词人曹组写《渔家傲》道:

        水上落红时片片,江头雪絮飞缭乱。渺渺碧波天漾远。平沙暖,花风一阵萍香满。

        晚来醉著无人唤,残阳已在青山半。睡觉只疑花改岸。抬头看,元来弱缆风吹断。

        这种无拘无束、暮春花眠、横舟畅饮的渔人生涯,的确颇具闲适的快意。自然,这是中国道家式的闲适和快意:慵懒、自信、友善、与物天合。

        渔人与码头构成了一种文学化的浪漫和想象的空间,勾起人无尽的期盼和向往。水面的渺远和神秘,渔获的难以预测、提前量化,明天的未知和不确定,都具备挑战因素、冲动因素和催情作用。而通过汗水即能获得上天赐于的裹腹之物,这对天地万物都是平等的:对人而言,获取上天赐与之物是通过汗水和辛勤的劳作;对上天而言,既然生命已经付出了汗水和辛勤的劳作,赐与其食物和快乐正是对人类的最好奖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