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奥伊斯特拉赫(1908—1974)是小提琴演奏史上多少年才出现一位的奇才。奥伊斯特拉赫的成长就像个神话,他生在乌克兰的敖德萨,自幼与小提琴结缘,毕业于敖德萨戏剧音乐学校,20岁到莫斯科发展,26岁成为莫斯科音乐学院教师。奥伊斯特拉赫多次摘得国内外大奖,被授予“苏联人民演员”称号,是斯大林奖金及列宁勋章获得者。看起来他一帆风顺,然而所经受的艰辛唯有他自己最清楚。
奥伊斯特拉赫最崇拜20世纪小提琴艺术的“鼻祖”克莱斯勒,并深受其影响。当他第一次从唱片上聆听了克莱斯勒的演奏,立刻受到极大启示。他反复进行各式小品的练习,刻意模仿大师某些独特的演奏手法。小品是对表达能力的严格考验。日后,他能在大型作品中表达出层次那么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得益于长期对小品的练习。
经过刻苦钻研,奥伊斯特拉赫的艺术日臻成熟。他的演奏既大气磅礴又感情细腻,善于把高超的技艺和对作品的深刻理解结合在一起。他的音乐温暖而深情,形成独特的奥氏音色。1953年他在巴黎举行音乐会,炉火纯青的演技扣人心弦,整个巴黎为之轰动,称他是“来自莫斯科的帕格尼尼”,从此享誉西方乐坛。
1955年奥伊斯特拉赫首次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奏。他心中的“神”克莱斯勒就坐在观众席上。奥伊斯特拉赫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当作自己的重头曲目,震撼了音乐厅内所有听众:同时发现了一部伟大作品和一位伟大演奏家!在美国的成功,奠定了他成为世界小提琴巨匠的地位。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947年—1948年间,是题献给奥伊斯特拉赫的。鉴于当时的形势,他没发表这部乐曲,直到1955年才请奥伊斯特拉赫举行首演。而这部极富独创性的作品演出后却是一片沉默。奥伊斯特拉赫发表文章打破闷局,这对肖斯塔科维奇是有力的声援。他首次演奏就以自己精辟的诠释建立了作品的演奏风范,很快被公认为20世纪小提琴协奏曲的经典之一。在卡内基音乐厅奥伊斯特拉赫又让它登上国际舞台。因此肖斯塔科维奇将这部不朽之作题赠给他,的确实至名归。
许多大作曲家,如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和哈恰图良都将作品题献给他。作为苏联小提琴学派的领军人物,奥伊斯特拉赫对20世纪音乐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许多优秀的小提琴作品都是在他的辉煌演奏启迪下诞生的。
奥伊斯特拉赫演奏的曲目极广。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和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都是他的保留曲目,另外还有同时代苏联名家题献给他的乐曲,几乎囊括了从古典到现代最杰出的小提琴作品。不过人们认为他还是在演绎俄苏曲目,尤其是柴可夫斯基作品方面具有最大优势。他演奏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抒情而不伤感,真诚而不卖弄。
根据《中苏文化合作协定1957年执行计划》,1957年10月4日奥伊斯特拉赫到我国进行为期三周的演出。他的来访引起强烈反响。那年夏天,中国知识界刚刚经历了反右运动,人们的精神生活处于十分贫瘠的状态。大师的光临,使中国乐迷们欣喜若狂。中国音乐界人士亲昵地叫他“老奥”。
10月6日老奥在北京人民剧场举行独奏会。曲目有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奏鸣曲》、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小提琴奏鸣曲》和柴可夫斯基的《沉思》《圆舞曲-谐谑曲》等。他出神入化的演技让听众如醉如痴。音乐会结束,大家一再欢呼、鼓掌。于是他又加演了五首小品。次日晚他在北京首都剧场举行第二场独奏会,再次受到热烈欢迎。
陪伴老奥的中方人员发现他每天都坚持练琴,练得汗流浃背,而且演出前一定要彩排。10月9日老奥与中国同行合作,举行大型音乐会。上半场同黎国荃指挥的中央实验歌剧院管弦乐队演奏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下半场与李德伦指挥的中央乐团管弦乐队演出莫扎特的《第五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奏鸣曲》。这些世界名曲把听众带入奇妙的音乐王国。
苏联大使馆举办十月革命40周年音乐招待会,由老奥演奏。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国领导人全体出席,这是毛泽东绝无仅有的一次出席外国使馆的招待会。
当时中央音乐学院一位青年教师担任老奥的翻译。这位翻译回忆起当年的一些感人细节:老奥很随和,平易近人。他俩下榻在北京前门饭店,一天沿着前门外大街漫步,手捧从小摊上买的糖炒栗子边吃边聊。来到王府井大街的国际书店,老奥看见苏联出版的唱片中有一张是他演奏的《灰姑娘》选曲,便买了两张,一张自己保存,另一张签名送给翻译。到了百货商店,他为儿子买了顶皮帽,还说要买一条毛围巾,请翻译帮他挑选哪种颜色好。翻译为他挑了一条,他马上付款,然后将围巾拿到中国朋友面前:“这是送给你的。”翻译说自己万万没料到他使出这样一个绝招!可见老奥是个多么真诚可爱的人。
老奥到天津。当时中央音乐学院在天津,他来到这座学府,受到师生们夹道欢迎。晚上举行独奏会,曲目包括该院院长、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家马思聪的代表作《第一回旋曲》。这是老奥特意为中国听众准备的。在马思聪面前演奏马思聪——何等巧妙的安排!令听众又惊又喜。《第一回旋曲》成为第一首被外国小提琴大师演奏的中国小提琴曲。这让有“中国小提琴第一人”之称的马思聪十分感动。会后,他将自己创作的小提琴作品的全部曲谱送给了大师。
随后老奥抵达上海,当晚举行音乐会,上半场演奏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和布鲁赫的《小提琴协奏曲》。下半场的曲目是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片段和两部欧洲作品。
他还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由该团团长黄贻钧执棒。演奏这部乐曲已是老奥的第四百次了,虽身经数百战,但排练时他仍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老奥访问了上海音乐学院,开大师班,与该院院长贺绿汀等中国同行开座谈会。上海乐坛的名流精英汇萃一堂,兴高彩烈。老奥侃侃而谈,历数他心目中多位当代小提琴巨匠,唯独没说克莱斯勒。有人向他提出,他神情凝重地说:“克莱斯勒不是一般人,”用手指了指天花板,“他是神!”
大师即将回国,在饯行宴上他深情地说:“我希望还有机会来中国。”
20世纪20年代,曾有多位世界一流小提琴家来我国演出,如海飞兹、克莱斯勒、梅纽因等。而像老奥带来如此系统性的曲目,在三个城市演奏的大师,他当属第一人。他的访华,使年轻的中国小提琴工作者大大开阔了眼界,学到许多先进的观念和技术。
回国后,老奥给中国朋友写信:“这次中国之行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将是我一生最强烈最有趣的印象之一。同那些热情洋溢的学生聚会,游览多处名胜古迹,了解中国戏剧妙不可言的技艺,与同行的诚挚会晤,和中国乐团及指挥家们同台演出——时光如此短促,而印象却多不胜收,以至我现今似乎还在神游中。我每天都想起你们,向李德伦以及所有亲爱的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
老奥很关心中国音乐人才的成长。1958年4月第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在莫斯科举行,中国选手刘诗昆夺得亚军。同年9月第一届艾涅斯库国际钢琴比赛在布加勒斯特举行,中国选手李名强摘得桂冠。老奥写道:“我很高兴近日在一些国际比赛上,能为伟大中国的年轻音乐家鼓掌。他们以自己的艺术、自己的表现赢得了普遍称赞。”
马思聪代表我国出席1958年首届柴可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担任评委。评委会主席正是老奥,老友相见无限欣喜。老奥在评委会上提出再增加两位评委会副主席,其中一位就是马思聪,这一建议马上被通过。可见他多么看重马思聪!
1958年9月是老奥50岁生日,中国朋友写信向他祝贺。他回信表示感谢,说自己在莫斯科开了两场“生日音乐会”。
不久,中苏关系恶化,老奥与中国友人的联系也被迫中断。他于1974年病逝,没能实现再度访华的夙愿,令我国音乐人和乐迷们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