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邓加荣:时代风云的瞭望者

    叶辉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11月23日   19 版)
    《邓加荣新闻作品选》,邓加荣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定价:60.00元

        近接报社邓加荣老师寄来的《邓加荣新闻作品选》,六个系列中,他自认为“重头戏”的第一个系列30篇报道,26篇是人物或写作人物的背景;另几个系列中人物报道也占不少比例。毫无疑问,邓老是光明日报写人物的高手。

        退休之后翻阅上世纪80年代光明日报的报纸,发现一大奇观:人物报道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发表的频率之密,让人惊诧。仅以1983年为例,全年的人物报道600多篇,其中一版头条更是高达120篇,每3天就有一篇人物报道上头条。80年代本报的人物报道是光明日报报业史上最辉煌的阶段。究其原因,除报社重视外,还因为报社有一大批如陈禹山、张天来、樊云芳等写人物的高手,邓加荣便是其中出色的一个。

        《邓加荣新闻作品选》中的大部分人物报道我都已在最近翻阅七八十年代的报纸时读到过,这些报道即使今天读来仍令人振奋。在改革开放大幕初开,政治气候乍暖还寒时节,邓加荣以其敏锐的视觉,过人的胆识,敢于冲破阻力的勇气,采写了大量人物报道。他是春江水暖时最先感知时序变更的那只鸭子,是社会航船上观察暗礁的瞭望者,是新生事物遭受打击时勇于挺身而出的仗义者,是冲破重重阻力率先为马寅初、孙冶方等专家平反而呼喊的正直的媒体人。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那段时间是邓加荣记者生涯最辉煌的阶段,他采写的马寅初、孙冶方、李谷一、陈翰笙、薛暮桥、林巧稚等一篇篇人物报道曾引起一次次轰动。一如他在《序言》中说的,这些报道“在社会反响较大,也产生过强烈的社会效应,至今在电视和报刊上还有反响和议论,有的收入到大学语文教科书中,有的收入到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追寻邓加荣报道的历史足迹可发现,刊发这些报道,邓老是冒着巨大风险和压力,需要极大的勇气才完成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的时代航船在“文革”巨大的惯性中前行,“两个凡是”的禁锢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手脚。乍暖还寒时节,光明日报冲破重重阻力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全国性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开启了整个社会的思想解放运动。继而,平反冤假错案在艰难地推进。就是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中,邓老和光明日报的同事以媒体人的勇气,援笔采写了一批为蒙受冤屈的知识分子平反的人物报道,影响至巨,意义深远。

        有关马寅初的报道是邓加荣职业生涯中辉煌的一页。马寅初从上世纪50年代末因新人口论受到批判和围剿,1959年和1961年,中国的媒体两度发动对马寅初的批判,粗暴的大批判文章深深地伤害了这位学者。但他决不向谬误和权力低头,他宣称“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蒙冤受屈近20年,粉碎四人帮近3年,马寅初还没有得到平反。邓加荣站出来了,受总编辑杨西光指派,他率先于中央其他媒体前去采访,刊发了为马老呼吁的报道,引起社会上的强烈反响,推动了中央为马老平反的进程。报道刊出一个月后,马寅初正式平反。

        一次邂逅,他遇见了“党内难得的意志坚强的好同志”孙冶方。当他获知这位刚结束7年牢狱之灾,政治上还是“妾身未分明”的经济学家的事迹时,他敏锐地看到了这个专家身上重大的新闻价值——孙冶方在狱中历时7年,腹稿进行85次的修改,完成的30万字的腹稿《社会主义经济学》就镌刻在他的记忆中,哪朝哪代,有那个学者是用如此特异的方式书写利国利民的专著的?邓加荣在激情澎湃中完成采访,在泪水奔涌的感动中完成稿件,《有这样一位经济学家》以几乎整版的篇幅刊出,马上引起轰动,还被新华文摘转载,邓加荣也因此成为最早报道孙冶方的党报记者。

        春江水暖,记者是最先感知时序变迁的人。当李谷一因为采用气声演唱探索演唱新风格而受到猛烈抨击时,邓加荣站出来,写出了长篇报道《李谷一与乡恋》,理直气壮地支持她的创新与探索,给了李谷一前进的勇气和动力,李谷一终于坚持下来,获得成功。

        光明日报记者不乏大家、名家,而邓加荣的高产,却无人堪与比肩。去年夏日,我去他家拜访。走进书房,满架都是他写的书,这使我大为震惊。著作等身,邓加荣当之无愧,他已经出版的人物传记、小说、电视剧、红学研究专著等竟有六七十部之多。更使我感动的是,已是耄耋之年的他,退休20多年仍笔耕不辍,一部部地出书,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邓老可敬可佩!

        但邓加荣的底色首先仍是新闻记者,无论是报告文学作家、剧作家、传记作家还是红学家,其立足点都因为他是记者。因为是记者,他才有机会接触那么多的名人,才有可能涉猎广泛,才可能深入那么多领域,才有可能在采访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掘采访内容,敷衍成书。一如同样善写人物的光明日报名记者梁衡说的,“一块肉要多做几个菜”。为抢救马寅初的智慧财富,他在报纸报道马老之后乘胜追击,与时间赛跑,深入采访,完成了马老的人物传记《马寅初传》。同样情况,他还写了《孙冶方传》《杨西光传》等十多部传记。

        我与邓老接触不多,但对他乐于拔擢和扶持年轻记者的做法使我受惠良多。上世纪90年代初,他出任新闻研究所所长时为一些年轻记者举办新闻作品研讨会,我亦首次恩惠。这一做法意在帮助年轻记者总结经验,更好地发展。他为我举办的新闻作品研讨会是我职业生涯中加油鼓劲的中途驿站,使我能及时梳理思路,调整方向继续前进。

        而今我也已步入花甲之年,退休生活怎么过?邓老便是我的标杆和方向。他那老当益壮、退而不休的拼搏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当人生进入晚景时还须努力,在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仍要发挥余热,奉献自己最后的一点力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