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11月09日 星期三

    现代文学史、高教史上不该被遗忘的杨振声

    刘宜庆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11月09日   14 版)
    杨振声晚年照
    《玉君》封面

        1947年2月3日《大公报》上有一署名“司徒良裔”的作者发表的一篇《杨振声小记》,以简洁优雅之文笔,勾勒出杨振声的名士风度:

        杨,字金甫,山东蓬莱人,与吴佩孚同乡里。吴以军人而有风骨,杨以文人而倜傥绝世,论者谓为蓬莱二难焉。然以风度论,杨尤过吴。亭亭玉立,神采焕发,令人不敢近,近则自惭鄙吝,若鸦凤之相比也。

        杨真今世之风流人物也。冯友兰论晋人风流,谓必有玄心,洞见,妙赏,深情。(见《哲学评论》九卷三期。)杨氏有焉。然晋人风流,弊至于荡,杨无其弊,而温文尔雅,此其所以难能。

        如今,人们知道蓬莱的军人吴佩孚,却对杨振声的生平、事功不甚了了。

        杨振声是谁?不妨以他的简历,为他画一帧简洁的肖像。

        杨振声在北大求学时和傅斯年、罗家伦一起创办《新潮》;五四运动中因火烧赵家楼而被捕;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教育学博士;1925年出版小说《玉君》;1928年清华大学教务长、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教授;1930年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20世纪30年代主编中小学教科书;任西南联大常务委员兼秘书长、西南联大叙永分校主任;执教联大中文系,推动新文学的教学;联大结束后北上接管北大。

        杨振声在现代文学史和高等教育史上都留下了一笔。然而,他却是被遗忘的。

        杨振声,字今甫,亦作金甫,笔名希声。1890年出生于蓬莱县水城镇一个地主家庭。蓬莱水城是明代爱国将领戚继光操练水师、抗击倭寇之所。他小时常去看遗留的大铜炮,激发起他的爱国感情。杨振声生活的时代,又面临着日寇的入侵。他的爱国情怀,仿佛从历史中延展而来。从晚清到民国,内忧外患,杨振声那一代人,期盼国家强大,民族富强。由于生长在海边,渔民们的不幸命运给了他深刻的印象,他熟悉渔民的疾苦,童年经历的一切,成为他后来进行文学创作的素材。

        1915年,杨振声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他和新潮社的同学一起,见证了新文化运动的风起云涌,躬逢其盛。新文学与旧文学冲突、交锋,他成为为新文学摇旗呐喊的一员。他拿起手中的笔,进行新文学创作,从1919年3月开始,他的小说在《新潮》杂志上发表,《渔家》《一个兵的家》《贞女》《磨面的老王》等直面社会问题的小说,激浊扬清,特色鲜明,鲁迅评价“杨振声是极要描写民间疾苦的”。他由此登上文坛。

        《渔家》描写渔霸剥削和警察勒索下渔民的悲催生活。《一个兵的家》反映了军阀混战给一个阵亡的士兵的家庭造成的苦难。《贞女》讲述一个姑娘因嫁给一个木头牌位而自杀的悲剧。《磨面的老王》表现一个雇农凄凉悲楚的心境。或者控诉封建礼教,或暴露社会的阴暗。“在这些作品中,杨振声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的愤怒和同情,暴露了社会的黑暗,展现了那些生活于底层的人们的悲惨命运。”杨振声的这些作品,是新文化运动之风吹开的新文学之花,植根于广阔的社会土壤,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他的文学创作无疑是超前的,其文学价值也是不可磨灭的。

        杨振声的文学创作被五四运动中断了,这似乎预示着新文学无法绕过救救亡图存这一更大的历史使命。1919年秋天,杨振声考取了山东官费留学资格,赴美国留学,最初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心理学,后又到哈佛大学攻读教育心理学。文学创作和大学教育,就成为杨振声的两大人生底色。1924年,杨振声学成归国,历任武昌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教授。1928年8月21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第949号简任状,任命罗家伦为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立即聘请了在美国留学时的北大校友杨振声、冯友兰等人。杨振声担任清华大学教授,担任教务长兼文学院院长。

        1924年杨振声留学归来,他一踏上祖国的大地,就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地气。这一年,他创作了《玉君》。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较早发表的中篇小说之一。杨振声的这篇代表作,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它被列为《现代文艺丛书》第一种,1925年2月1日由北京现代社出版,轰动一时。

        《玉君》是一部反映中国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名著。小说塑造的年轻人周玉君和林一存,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觉醒的小知识分子。周玉君与杜平夫相恋,遭到家庭的反对。杜平夫去法国留学,将周玉君托给好友刚刚留学归来的林一存。而林一存与周玉君青梅竹马的玩伴。纯洁善良的玉君,面对父亲的包办婚姻和封建军阀之子的逼迫,从痛苦绝望中萌发出抗争精神,毅然与家庭决裂。她逐渐觉醒,“以后我要离开家庭,跑到社会里,自己去造生活”。在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同时,也生发出改变社会的宏愿,“反对社会的恶制度”。玉君的好友林一存在背后支持她。林一存具有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对当时的黑暗腐败的政治和以金钱为根本的教育极为不满。林一存经历了颓废、苦闷、彷徨的心路历程,有一点落落寡合,有一点懦弱。相比起来,玉君的思想转变,做出抉择,勇气可嘉,可谓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新青年的典型。

        小说最后的结局是,林一存送周玉君、周菱君姐妹去法国留学。林“一个人坐在小舟上,左右漂流,不知何处归去。举目四顾,海阔天空,只远远地望到一个失群的雁,在天边逐着孤云而飞”。

        正因为“玉君”选择了独立的人生道路,这部反映冲破封建樊笼的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卖的不错。初版首印2000册,很快卖完了。1925年5月,《玉君》又再版加印了1000册,并换上了闻一多设计的新的封面。

        1925年2月初版的《玉君》,封面简洁,白底,蓝色方框中蓝色的篆体“玉君”两字。方框左侧“作者杨振声”。1925年5月《玉君》再版,是闻一多设计的封面。这个封面以黑色、红色和白色为基调,色彩饱满而热烈。一幅具有异国风情的画,源自书中林一存的一段梦境:“仿佛是在埃及的东岸,赤圆的落日,如同夜火一般,照得沙漠通红,从天边的椰树间,奔跑出一群身着黑衣的野人,如同飞隼向我扑来,直扑到我面前来捉我,我一时四肢无力,只好任由他们绑起。再一抬头,看见平夫骑在骆驼上,象个王子。后来又转出一个女王来,与平夫并辔骑在骆驼上。”闻一多设计的封面,手执红心盾牌、长矛的平夫和在其身后的女王,骑在骆驼上并辔行进。下面是身穿黑衣的野人。

        《玉君》再版之时,闻一多正在留学归来的轮船上。怎么能为杨振声的新作设计封面呢?

        原来,1924年秋,即将归国的杨振声在哈佛遇到梁实秋,对文学的热爱将两人聚拢在一起。两人相见,一经交谈,相见恨晚。杨振声对梁实秋说到自己创作的小说《玉君》,打算回国后出版。梁实秋就谈起闻一多在国内出版诗集《红烛》的经过,并说闻一多设计的书籍封面,很有特色。杨振声通过梁实秋,请闻一多设计《玉君》的封面。1925年2月初版时,闻一多设计的封面尚未邮寄到国内。再版后的《玉君》封面,是杨振声、梁实秋、闻一多第一次合作,也是他们友情的见证。这为他们1930年在青岛合办国立青大奠定了基础。

        杨振声听从了邓以蛰、陈源和胡适的建议,将《玉君》改了三遍。由于不认同杨振声的文学创作观念,鲁迅对《玉君》颇有微词:“他要中式于主观,要用人工来制造理想的人物。而且凭自己的理想还不够,又请教过几个朋友,删改了几回,这才完成一本中篇小说《玉君》。”的确,杨振声只有这一部中篇小说问世。梁实秋也说,“惜从此搁笔,不再有所著作”。杨振声凭着《玉君》以及他的短篇小说,享誉文坛。比起创作,他的文学活动丰富多彩,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大公报》副刊聚集了一批作家,是以杨振声、沈从文为核心的。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杨振声是将新文学引入大学殿堂。他和冯至组织的文学沙龙吸引了联大的师生。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杨振声调到长春东北人民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兼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主任。这种调动,可能因为他和胡适的关系亲密的缘故。

        1956年3月7日,杨振声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66岁。杨振声患病究其源,是在西南联大时期,他的身体、健康被透支的缘故。

        他的家人和好友在协和医院旁某寺举行了追悼仪式。许德珩、周培源、李四光、周炳琳、陈岱孙等人参加了追悼会。临终,杨振声唯一的遗嘱是将其全部藏书(2379册)捐给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图书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