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民国热风靡出版界,有关民国的图书层出不穷,其中人物传记占据相当比重。为近代人物做传,能做到客观公正而不流于戏说,可靠又可读者,洵属难得。在岳麓书社引进的台湾“传记文学”书系中,简又文著《冯玉祥传》可谓此类中的佼佼者。
简又文是著名的近代史家,以治太平天国史享誉学林。他早年曾在冯玉祥军中工作,公务之余不脱书生本色,“怀着学术研究的兴味,分向各方搜集冯氏本人生平事迹,及其所创西北军史料,拟撰专书纪之”。该书史料征引宏富,主要有四类。一是冯玉祥及其同事、部下的口述资料;二是冯玉祥交付作者保管的珍贵史料,如《冯玉祥日记》自校稿、《冯玉祥自传》未刊稿;三是冯氏旧部所写的回忆文章,如《刘汝明回忆录》《秦德纯回忆录》等;四是国内外学者对冯玉祥的研究论著。该书1930年草成初稿,由于时事变迁,外加所涉人事多有顾忌,一直到1971年,方定稿发表。
以扎实的材料为基础,知人论世,从人物性格观照历史事件,是该书一大亮点。简又文指出,冯玉祥生性刚直,既有豪爽淳朴一面,又难免自鸣清高,愤世嫉俗,与人落落难合,即使对方是顶头上司,也绝不示弱,故其政治生涯屡有“倒戈”之举。例如,冯玉祥在陕西督军任内,大力整顿风纪,力除贪腐之积习,时逢吴佩孚五十大寿,为彰显自己之与众不同,冯氏派专员赴洛阳贺寿,礼物竟是一坛清水,自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冯氏固然为此自鸣得意,而受礼者却觉得如“冷水浇背”。后冯玉祥调任河南督军,吴佩孚为拔取眼中钉,以“废督裁兵”为借口,将冯氏改迁北京,以陆军检阅使虚职处之,无意中埋下日后“北京政变”之种子。
由于怀着“我比你较为圣洁”的态度对待别人,遇见与己不同者,冯氏辄以语言文字讽刺挖苦,与其相处的政坛人物,常感芒刺在背,难以相安。北伐成功后,冯玉祥达到个人政治生涯的顶峰,虽贵为集团军总司令,仍保持简朴之生活作风。开会时,他听闻南方革命同志生活不甚严肃,即自撰一副对联曰:“三点钟开会,五点钟到齐,是否真正革命精神?半桌子饼干,一桌子水果,忘记前敌饥寒将士!”横批“官僚旧样”。后来冯玉祥在南京,亲见革命同志抽纸烟、住华屋、衣美服,对此更是多方嘲讽,搞得戴季陶私下抱怨:“没有一个人能与老冯相处合作的。”戴氏时任考试院长,有蒋介石国师之称,这句批评,可代表当权之一派对冯氏之态度了,日后冯氏与中央人物隔膜日厚,芥蒂日深,以致公开破裂,或许一定程度上,“中原大战”实肇因于此。
基于对传主性格及行事的了解,简又文对冯玉祥的评价自有独到之处:一方面他肯定冯氏从一个不识字的贫寒小子,艰苦奋斗而成为功业煊赫、权势重大的军事领袖,为国民革命建立殊功伟绩,为抗战苦心孤诣,一生屡次扭转时局,毕生坚持爱国救民之宗旨,在中国近代史上不失一重要人物;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冯玉祥虽然积极追求进步,由于社会家庭背景与个人思想、性格、理想等因素相互发生作用,导致他总是与现代社会思潮与趋势及人物有凿枘,格格不相入,而至脱节。他的军人头脑,总不能配合适应于新的政治社会环境,是无可奈何的自然结果。
冯玉祥生前就备受争议,虽已故去多年仍难盖棺论定。简又文《冯玉祥传》凭其丰富的材料,精彩的论述,相信能为广大民国历史爱好者及相关专业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