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百札馆印象

    “谁的书法最好”子虚乌有

    张瑞田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10月26日   03 版)

        曩作《学诗当学邵子退》,与邵子退之孙邵川有了联系。邵川做学问、写文章不输时贤,书法是文人书法的路子,有内涵,耐看。推崇邵子退,因了他的格律长诗《邻妪》。柯文辉《林散之印象》一文披露,1984年,一位学人当面谄媚林散之:林老诗书画三绝,太高了。林散之摆摆手,说:“子退的诗比我好得多。他有一首必传之佳作,是我所仅见的一首记录大跃进农村真实生活的古体诗,直接继承了杜工部《三吏》《三别》精神。而我噤若寒蝉,惭愧之极啊。”

        林散之所提到的这首诗就是《邻妪》。当代诗评家谢冕对这首诗高度肯定:邵子退的诗书画存世不多,但他的雅淡清绝世所罕有。《邻妪》一首,堪称当今乐府,其直面人世的勇气,足可使今世文人为之汗颜。

        林散之与邵子退是莫逆之交,惺惺相惜,堪称艺林佳话。这段友情,传续后辈,邵子退之孙邵川,对林、邵友谊戮力探析,写了多篇感人的文章,为我侪所重。数年前就听邵川讲过,他正在写《林散之年谱》。感觉特奇怪,邵川写林散之的年谱,怎么写,会写什么。感情如此浓郁的学人,会不会因为与林散之的距离太近,以情害文呢?撰写年谱,是特中国化的学问,需要秉承客观的史学立场。读过《林散之年谱》,自己的一点点顾虑散去了,邵川写的年谱,是林散之的年谱,而不是爷爷的朋友的年谱。前者是彪炳史册的艺术家,后者是和蔼可亲的林爷爷。邵川曾在林爷爷的膝下玩耍,他知道林散之的温暖。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邵川占有丰富的资料,对林散之的每一天基本做到了“拿证据来”“孤证不立”,如考据家一样,辨析林散之的一天、一月、一年。林散之毕竟是一位艺术家,经历坎坷、但不复杂,既没有高二适兰亭论辨一样引人注意的事件,也没有郭沫若一样的政治高位,让他纵横捭阖。他就是一个普通干部,他就是一个喜欢吟诗作画写字的读书人。然而,围绕林散之崛起艺坛的经过,以及毛泽东的“谁的书法最好”的问询,还是有重重迷雾。张前方《缘木求鱼——费新我传》中记有这样一件事:“那是1972年初,中央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休息时,休息厅里坐满了人。毛主席、董必武、谢觉哉、郭沫若及赵朴初等人也在坐。这时,毛主席突然发话:‘在座的各位都是书法家,你们说说,能否排个名次,谁的书法最好?’在座的各位领导与著名人士,推来让去,谁也不肯首先出来排名次。毛主席说:‘还是请郭老谈谈吧。’见毛主席点了名,郭老也不推辞,缓缓地排起了名次;‘第一名应是林散之。他的狂草当代可数第一,堪称当代草圣……”

        对此我一直存有疑虑。为此,我查阅了相关文献,认为,“毛泽东之问和郭沫若所答”的历史场域需要进一步厘清。读《林散之年谱》,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邵川记录林散之1972年8月的行止,其中一条写道:“《人民中国》杂志拟出‘中国现代书法’特辑。韩瀚赴南京征稿,经亚明推荐,韩瀚持林散之草书毛泽东《清平乐·会昌》作品呈赵朴初、启功、郭沫若等人评阅,并得到高度评价。”邵川附录了韩瀚《关于林散之的出山》,韩瀚写道:“林散之作为画家、诗人、大书家,之所以在1973年以前鲜为世人所知,是因为他自甘淡泊。”在这篇文章里,韩瀚记录了自己去郭沫若家的经过:“我把最后选定的,包括老中青各种年龄的作者的作品二十多幅拿到前海西街,请郭沫若先生过目。郭老和夫人于立群一起看了我带去的书作,不时发出‘好’‘很好’之类的评语。”另外,他还记录了去赵朴初家的情况,当韩瀚把林散之的书法作品在赵朴初的眼前展开,赵朴初肯定了林散之的书法,但坦率表明:不知道此人。

        1973年1月《人民中国》出版,“中国现代书法”特辑得以与读者见面。林散之的《清平乐·会昌》是“特辑”中的作品。根据韩瀚的讲述,1973年之前的林散之默默无闻,《人民中国》“中国现代书法”特辑,是他产生全国影响的契机。由此可见,“谁的书法最好”的毛泽东之问和郭沫若所答的事件子虚乌有。

        围绕林散之,邵川下了大功夫。对评论、访谈、散文、新闻、诗歌等当代文本的引述,极大提高了年谱的信息量;对林散之,以及对林散之友朋书画作品的附录,增加了年谱的可读性,也让一本学术著作显得年轻、时尚。自1973年以来,林散之的书法、国画、诗词作品得到新的认识和新的理解,其书尤重,已抵当代书坛的顶峰,至今魅力无穷。这一切的细枝末节,《林散之年谱》记载得清清楚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