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1927
政治上,1927年的中国,国共从合作走向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而梁氏虽身处奉系军阀控制下表面上风平浪静的北京,但仍密切观察中国大地上翻天覆地、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在给子女的家书中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主张。梁氏对时局看得很清楚,“时局变迁极可忧,北军阀末日已到,不成问题了。北京政府命运谁也不敢作半年的保险”。他赞同打倒军阀,“打倒万恶的军阀,不能不算他们的功劳,我们想做而做不到,人家做了,当然赞成”,但又对中国的前途非常悲观,“但前途有光明没有呢?还是绝对的没有”。他不看好大革命,是因为,“一党专制的局面谁也不能往光明上看”;“从前在广东出发的军队,纪律的确不坏,也因为有钱。现在收编烂军队,日日加增,纪律已大不如前。
(详见5版)
竹枝词之史料价值值得开掘
竹枝词作者的目光多在社会中下层的凡人俗事,然也兼及军国大事的侧影和波澜。翻览《清代北京竹枝词》,凡人俗事及军国大事会一起跃入眼帘。但从史料学上说,这些竹枝词主要是一种社会风俗史料,同时也是军国大事史料之一翼。若用民俗学的眼光看,它还是上好的民俗学资料。史家瞿兑之谓,竹枝词描写时世风俗,“最为社会史料珍品,独惜散漫未经整理耳”(《北梦录》)。《清代北京竹枝词》是一本整理过的竹枝词,亦即一部清代北京社会风俗史料集,其中每一篇甚至每一首竹枝词,都值得社会风俗史研究者阅读和重视。
(详见9版)
毛泽东平生最困难的一个决定
10月14日,斯大林给金日成发报。“中国同志经过犹豫和作出了一些临时性决定之后,终于作出了派兵援助朝鲜的最后决定。我很高兴看到终于作出了最后的、有利于朝鲜的决定。有鉴于此,您所知道的中苏领导同志会晤时提出的建议,必须撤销。有关中国出兵的具体问题,您必须与中国同志共同商定。中国军队所需技术装备由苏联供应。”整整半个月时间,在出兵与不出兵的问题上来回摇摆,足可以看出中国领导人一直是不希望介入朝鲜战争的,中国最后参战完全是被逼上梁山。迫使毛泽东作出这一决定的是年轻气盛的金日成、接受了冷战意识的杜鲁门和老谋深算的斯大林……而作出这一决定的最终考量,则基于中国领导人对国家利益的全面权衡。
(详见12版)
《儒藏》编纂在汤一介学术生涯中的意义
从汤先生的思想变化和学问归趋来看,其晚年的出征挂帅、以极大之心力编修《儒藏》,就不仅仅是做一个古籍整理项目那么简单,也不是重复历史上所谓“盛世修书”的老路,出来做一点应景的事情。他是怀抱着远大的理想,以仁心忧世之思和“为往圣继绝学”之志,试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清理儒家的资源,以冀通过这些资料和文献的整理,能够把它们转活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源泉活水,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详见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