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9月图书推荐榜
(详见9版)
黑奴北逃记《地下铁道》登临畅销书榜之王座
美国退休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里和在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一唱一和,将科尔森·怀特黑德(ColsonWhitehead)新著黑奴北逃小说《地下铁道》(TheUndergroundRailroad)火速催红,上市第二周即夺占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头名。8月初,奥普拉书友会2.0宣布,选中尚未出版的《地下铁道》为推荐图书,逼使道布尔戴书局将原定昨日(9月13日)出版的小说提前四十二天,与温弗里的荐书决定同期上市。两周后,奥巴马公布个人暑假书单。五部图书之中,《地下铁道》赫然在列。总统随后告诉有线新闻网(CNN)的法里德·扎卡里亚,此书“绝佳”(terrific)而“够力”(powerful)。
(详见4版)
社科院文学所的六位学者
20世纪60年代中华书局出版了纪念杜甫诞辰1250周年的《杜甫研究论文集》,在第三辑中收录了蒋和森的两篇论文。文章中出现了两处编校错情。蒋和森耿耿于怀近三十年。吴晓铃说俞平伯,在干校的时候,人们都直呼其姓名,回到所里以后,再这么叫他就不答应了。只有拉长声音恭敬地叫声“平——老”,他才很热情地与你寒暄。徐公持的文风逼肖口吻,即使不看作者署名,也能猜到为谁所写。有人说,钱钟书先生没有学生,此话不妥。钱钟书的学生是董乃斌。我问董乃斌,怎么从来没有听你说过。他说,时下攀附之风较盛,我干吗要说。刘世德是听文学史大课的学生公认的脑子最好使的老师,他讲的是四大古典小说名著的版本问题,说得特别清楚、透彻。邓绍基说:“我给王瑶先生去信,称呼他‘王先生’。我当时就想,王先生给我回信,会称呼我‘邓先生’吗?肯定不会。果然,他回信称呼我‘绍基先生’。”
(详见5版)
郑天挺给胡适的最后一封信
这封信到达胡适手中的具体细节,今已不得而知,想来应是经历许多周折。胡适读到该信已是在1949年3月14日,当时他人在上海,他在这天的日记中写道:“得毅生函,有锡予、枚荪、续祖、饶树人、华炽、尹树人签名问好。又有大绂信。喜极!”从“喜极”二字可以看出胡适获读北平来信的激动心情,“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此时更添对北大同仁的惦念。然而囿于局势,郑天挺在那时尚可给胡适写信,胡适却可能已无法再回复郑天挺的信函了。不久之后的3月末,胡适赴台湾一行,而在4月6日,即由上海乘船赴美。郑天挺与胡适三十余年的交谊,至此被迫终结。此后,胡适虽然在大洋彼岸透过新闻报刊了解北平和北大的变化、了解郑天挺等北大师友的任职情况,并将相关报道贴入日记;郑天挺也在相关材料中提及胡适。但是,彼时的氛围与心境,都已大不相同了。(详见7版)
当教育变成一种产业:美国教育的危机
《教育与公共价值的危机》是著名社会批评家、美国批判教育学的创始理论家之一、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英语和文化研究系教授亨利·吉鲁的一本有关教育问题的专著。主要探讨了公共价值观从民主到市场的转变和公立教育遭到的围攻。在作者看来,在新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指导下的教育改革使得教育彻底商业化、工具化和受私人利益支配。教育被视为与思考、阅读和联系没有任何关系的东西,作为构成性文化和民主价值观核心内容的批判性和解放性被窒息。教育变成一种产业,特许学校实际上就是作为公司来经营的,其强调私有化、外包、竞争、标准化考试、纪律和量化考核等监狱式管理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法无不体现着追求自我物质利益、自由竞争等市场极端主义价值观。
(详见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