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是对中国本土城市规划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全书以古代文献和图像资料为基础,以每座城市在历史上的具体建设实践为切入点,探寻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脉络和经验,着力发掘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在价值追求、规划要旨、建设模式等方面有别于现代城市规划的特性,进而为揭示中国本土城市规划的现代价值、传承中国本土学术奠定基础。
浙江为滨海之郡,其境之内有钱塘江、苕溪、京杭运河跨境而过,又有大海环其东南,故水利治理为浙江之要务,浙江古人在人居环境营造中,十分重视对河道湖泊的治理与对海潮的防范。在《浙江通志·水利》中开篇即有论:“夫水性润下,资灌溉、长禾稼、通舟楫,固万世之利也,时或霪霖暴涨、决田畴、漂庐舍,亦未免其为民害,故善治水者,不惟享其利,兼宜防其害,贵顺其性,而使之流,亦贵遏其势,而使之止。”浙江古人在水利治理中,善于顺水之性、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并结合自然环境,有效的治理一地之水患、理顺一境之水脉、促进一邑之民生,这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为古人水利治理之智慧体现。此外,生态是构成人居环境的环境基础,也是主要的物质载体,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形成了尊重自然的传统价值,在人居环境营建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中国古人对环境之重视,一方面体现在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治理,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对生态环境行之有效的保护。
浙江古人对水利治理之道,强调就地之势、顺水之性,将水利作为城市营建之重与一邑民生之本,以达“顺天乘时,因民之利”的治水之道。此类实例,如萧山新林塘之修筑,萧山三面襟江,县内湖塘众多,而因其地势,蓄泄各有不同。清人胡潮《萧邑新林塘筹水说》有论:“原夫治水之法,有以宣为洩者,顺水之性也;有以洩为难而以蓄为洩者,就地之势也;论水之性,则无不就下,论地之势,则高低之中有洼曲者若湖形,然引之使出,其势难,蓄之使留,其势易,蓄水比有沟洫,虑其不能容纳,则大者为湖,小者为潴矣!观夫湖必有堤,荡必培岸,不惟防其溢,亦且断其源也。”可见古人治水,善于利用自然环境,顺应水势,应就地之势,论水之性,以蓄水为主,切不可洩之,此即“古之排大疑决大难”之法,亦为“善治水者不与水争地也”之思想。
浙江古人水利治理思想,亦体现在象山县对河渠之治理。象山县背山而面海,其境之内“万山拥其背,大当其面,东阜西洼,旱涝愆三碶二碶之防,五河六河之浚”,象山之南有三河,下溉县南至田亩,故历任知县重视对其浚治,对于水利治理之法,清代象山知县童立成认为:“东南之利,在因水土之政,以立本而兴农,在位者每以繁财动重,乐因循以为治,而一二喜功之士,又务以智力相许,往往不考山川之形势,古今之利害,燥湿高卑之异宜,刚柔缓急之殊制,故用力多而成功少,二者皆不达于政者也。”象山之地,其水利“莫乎碶潴通塞之防”,而治水之首又为治三河,河治而碶治,碶治则可引水溉田,以达利民兴农之效,此为一邑之重。此外,邑令亦认为治河又应考“山川之形势”,明“古今之利害”,辨“燥湿高卑之异宜”,分“刚柔缓急之殊制”,以达事半功倍之效,此亦为浙江古人理水之智慧体现。
浙江古代在治理水患过程中,强调以变通为要,其中更是贯穿因地制宜、审时度势之思考。
其一,一邑之区域,因水患影响范围不同,其治水之法,亦应因地制宜。如杭州之地,襟江而带湖,为江、海、湖共融之地,故其治理之法也亦有别,清康熙《钱塘县志·水利》中有论:“江则必先讲捍卫潮害之方,湖则必先言疏浚葑淤之法。”此中蕴含杭州古人“因地制宜”与“审时度势”之思考。或如海宁之三塘修筑,因所在位置有别,对城市之影响亦有不同,故古人在修筑时,以“第其缓急”“颉顽之差”等法综合治理,如邑令严宽在《海宁水利图·序》中论述:“关于一县之利害者,三河其选也,第其缓急,则又不能无颉顽之差焉?是故海塘为要、上塘次之、下塘又次之。”因其三塘,以海塘之利,关乎数郡;上塘之利,关于一方;而下塘之利,关乎一时。故修筑应予以区分,以达统筹之效。
其二,一邑之水,随着时代发展,其形势亦有不同,而治水之术,亦应审时而度势,如清康熙《钱塘县志·水利》中所论:“所谓疏浚之法者,何佳秀水风景不殊也,唐宋诸贤之筹划,其文章言语至今可诵也。然而宋与唐异,明与宋异,国朝又与明异。”因水脉环境历代皆有变迁,故其水利疏浚之法与捍卫之方,因情形亦有不同。
其三,一邑之四境,水患亦有不同,对其治理也应有所区分,如湖州之德清县,因其接壤三县,故邑人认为德清之水患四境亦有不同,其治水之法也有差别,其中西南之“水势暴涨”,应“筑圩塘可以堵截”;东南“地势分裂”,应疏通“堵塞小港”;西北之水“注于太湖”,应“去淤泥”,“通水利”;而东北治水入太湖,可“疏浚下流”之泥沙,“则上流始有宁宇”。或如嘉兴之水利,“浙西水利,明白易晓,何谓无成。大抵治之之法有三:浚河港必深阔,筑围岸必高厚,置闸窦必多广,者备矣,水旱岂足忧哉?”
(本文节选自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浙江卷》)
丛书介绍: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是对中国本土城市规划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全书以古代文献和图像资料为基础,以每座城市在历史上的具体建设实践为切入点,探寻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脉络和经验,着力发掘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在价值追求、规划要旨、建设模式等方面有别于现代城市规划的特性,进而为揭示中国本土城市规划的现代价值、传承中国本土学术奠定基础。
全书共分18卷,涉及古代城市1400余座,收录城图3500余幅,涉及古代文献3000余部,借鉴前人“左图右史”的传统,以图文并重的方式,努力展示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理想与成就。
全书可供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者、规划设计者、教师和学生参考,亦可供对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园林、文化有兴趣的爱好者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