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8月10日 星期三

    诗向歌的回归:一套可以唱的诗歌选本

    韩可胜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8月10日   11 版)
    《儿童四季歌》(春、夏、秋、冬4册),高海主编,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60.00元

        《儿童四季歌》最根本的特点,在于“诗”向“歌”的回归。它收录了历朝历代(不限于唐代)的古诗词约150首,虽然没有乐曲,还是不能唱,但那种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味,让人感受到每一首都是能唱出来的诗。

     

        “诗”向“歌”的回归

     

        话说唐开元年间,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相约,到洛阳城东酒楼饮酒,遇到一群歌女唱歌。三人都久负盛名,平时互不服气,这次打赌歌女唱谁的诗最多,谁就是赢家。最后王之涣胜出,因为那位最美的歌女唱了他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个故事说明,当时,诗歌是以唱为常态的。虽然有“入乐为歌,不入乐为诗”的区分,但对古人来说,“歌”占了主流,即便不入乐的“诗”也有很强的乐感;对今人而言,忘记了乐曲之后,所有的“歌”都是“诗”了。

     

        事实上,“诗歌”二字连用,可以笼统一点说,诗是无声的歌,歌是有声的诗。然而,诗离歌越行越远,其后果就是它离田间、离市井、离生活越来越远,逐渐演变为文人墨客的专有财产——在专、雅、难的道路上奋勇向前,也就离孩子越来越远。《儿童四季歌》(以下称《四季歌》)最根本的特点,在于“诗”向“歌”的回归。它收录了历朝历代(不限于唐代)的古诗词约150首,虽然没有乐曲,还是不能唱,但那种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味,让人感受到每一首都是能唱出来的诗。收进《四季歌》里的,比如“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比如“泛舟采菱叶,过摘芙蓉花。扣楫命童侣,齐声采莲歌”(它的名字就叫《采莲童曲》),分明是可以唱的。特别欣喜的是,我在《四季歌》里看到了其他选本上看不到的《春水》:“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也是一首儿歌啊。我很诧异,写信给编者咨询这首诗的来历。编者告诉我,这是唐代酒窖一件酒器上的题诗。写得好极了。中国的古诗词忌讳重复字,但这首短短二十字的诗歌,竟然有八个“春”,不但不显得突兀,读后反而真如春风拂面、春意满怀了。编者年纪大了,所写的《后记》极其简短,只说了这件事。

     

        以四时为序

     

        诗歌讲究和谐,当然也会描写、抒发各种冲突的内容和情感。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许多选本,包括进入中小学教材的诗歌,“冲突”和“斗争”的味道太明显。我小时候,“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剑在腰”,背诵得很痛苦。没有想到,二十年后,女儿他们背诵“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更痛苦。感谢这些伟大的诗人,真实地记录了历史,记录了人民的苦难。但这些史诗,这些苦大仇深,非常不适合于孩子。他们无法理解这种跨时代的悲壮和痛苦,还有那种连成人都觉得难认难记的字词,只会让孩子对诗歌产生畏惧,乃至反感。

     

        这是各种常见的儿童古诗选所遵循的逻辑。与之相对应的是另外一种逻辑:“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这并不是《四季歌》编者发明,但《四季歌》以此为逻辑选诗,确实又让人耳目一新。以四时为序,是《四季歌》的第二大特点。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人的身体、心灵与外在世界有着某种对应的关系。顺应天时,顺应地利,才会有人和。所以,在什么时节做什么事,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四季歌》把季节放在了第一要素,成为了选诗最根本的线索和逻辑,一年四季,一季一本,一本近四十首诗歌。跟着太阳走一回。

     

        比如《子夜四时歌》,《四季歌》选了两首:《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放在第一本《春》里,而《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飄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则收入第三本《秋》。这两首,都是我教女儿最早的十几首诗之一,那时女儿两岁吧。每次念到“吹我罗裳开”时,女儿总是幸福地掀起自己的红兜兜,然后咯咯咯笑个不停。

     

        花开季节念“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柳树发芽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梅雨季节念“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炎炎夏日念“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七夕佳节念“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中秋佳节念“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冬天飘雪念“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冬夜独坐念“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感同身受”,首先对外界有感觉,这样念诗还用得着更多的解释吗?

     

        一周不能超过一首

     

        这套书原版于20年前,编者高海是一个著名的画家。出版之后获得了“冰心图书奖”。不但在大陆获得了欢迎,在港台地区和日本、韩国等也赢得了巨大的反响。上海江东书院策划并推动了这本书的再版,并作为指定教材。为确保这套书进一步提高质量,组织各方面专家进行了研讨,三位画家重新更新了多幅原创绘画。

     

        现在的版式是内页左边是诗歌,配拼音和简单的注释。右边是一幅原创的图画。图画具象而生动,因为具象,所以直接诠释了画的意境;因为生动,所以不呆板,能够提神,让人产生探究的欲望。一幅幅精妙的图画是《四季歌》的第三个特点。

     

        孩子是读图的年龄,千万不要只注意到诗,而忽视了画。

     

        家长和老师不妨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念诗,感受风花雪月,吟诵风花雪月,让诗歌烙入孩子的心灵。一周不能超过一首,用三年的时间念完,是比较恰当的选择。学诗不贵多,贵在坚持;不贵快,贵在温故而知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