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7月27日 星期三

    延续晚清民国以来掌故写作的传统

    推荐图书:《掌故》(第一集)

    李世文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7月27日   18 版)
    李世文:中华书局副编审。曾策划编辑《〈读书〉十年》(全三册)《民国乃敌国也》《宁静的地平线》《古书之爱》等图书。

        几年前广州胡文辉先生的《拟管锥编》出版,我为该书拟的广告语中曾说“这是一本有趣有料的掌故书”,其实宽泛一点讲,当代中国的掌故写作极为丰富。近者,京沪粤鲁出的几套“小精装”大概多数可以划在掌故之列。稍远者,上海的郑逸梅先生,香港的高伯雨先生,博洽多闻,都是以掌故名家,为读书界所重。而黄裳先生的榆下书话、邓云乡先生的旧京随笔,莫不可归入掌故之林。近年刊载大量掌故文字而又颇有影响的纸媒,则可举两种为例:一是提供深度文化学术资讯的《上海书评》,名重士林;二是趣味洋溢的《万象》杂志,惜已停刊。

        近世以来的掌故之书,或者说掌故写作,更是洋洋大观。前几年中华书局重新策划了一套“近代史料笔记丛刊”,陆续推出晚清以来的史料笔记数十种,其中著名者,如徐一士《一士类稿》、黄濬《花随人圣盦摭忆》等,均为掌故之属的经典名著。而民国的掌故类杂志,如《古今》《文史》《青鹤》《中和》,以及后来香港的《大人》《大成》等,早已为研究者和收藏爱好者重视。

        可以说,晚清民国以来的掌故写作是有一个传统的。当然,一百多年下来,从内容的侧重到文章的体式,以及背后的情怀等,都已有了显著的变化。

        这样说来,由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华书局推出《掌故》,“延续晚清民国以来掌故写作的传统”,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从目前师友的评价和读者的反馈来看,《掌故》的创办确实可算应时之举,适应了读者和作者的需求。但从策划出版的角度讲,从有模糊的想法,到真正的纸书出版,至少三年的时间过去了。

        当初与本书的执行主编严晓星先生电话频密,往往议其他事的时候顺便谈及做这样一本“杂志书”的设想。当然一开始并没有太坚决的意思,但当有一天终于确定下来叫“掌故”这个名字的时候,就进入了更为细节化的讨论,如设置不设置栏目等等。我们又分头直接或间接邀请几位资深前辈任《掌故》的顾问,长沙的钟叔河先生,香港的董桥先生,上海的陈子善先生,北京的赵珩先生,海外的白谦慎先生,都很快表示支持,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我们也荣幸地邀请到书法史学者刘涛先生题写“掌故”隶书刊名,庄重大方,古意纵横,给了后来封面设计很大的信心。

        同样地,《掌故》也得到了作者们的信任,晓星兄那边水到渠成,不出数月,即约好了第一集大部分的稿件。如朱铭先生的《天下一高吾许汝》,通过往还书札、诗笺等资料,来考察章士钊与高二适的交往和他们在1965年《兰亭》论辩中的进退。又如读书界皆知钱锺书先生曾戏赠黄裳先生一联“遍求善本痴婆子,难得佳人甜姐儿”,此“甜姐儿”当指著名演员黄宗英,即黄裳先生同窗好友黄宗江先生的小妹。这一段青年男女的往事,乃经励俊先生《江南遗梦似风烟》一文拈出,细细索隐,跃然纸面。其他如著名文化史、北京史专家赵珩先生撰《从溥雪斋到启功:松风画会旧事》、沈亚明女士撰《金克木与沈仲章:难忘的影子》等,追念斯文,想见老辈风流;胡文辉先生撰《梁鸿志的刺蒋诗及其他》、张治先生撰《钱锺书笔记中的晚清诗人掌故》、柳向春先生撰《木犀轩藏书两次夭折的售卖》等,学识与识见并重,都是中青年学人中一等一的好文字。

        当今颇有一些有意思的“杂志书”,如《读库》《碧山》等等,《掌故》的出现,应该是丰富了这一群体的。如果谈到《掌故》的特色,稍稍与众不同的地方,大概可以说,《掌故》是在表达一种读书人的趣味,背后有这么一种简单朴素的理念,希望得到作者和读者们的认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