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7月13日 星期三

    我的新疆之行

    韩石山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7月13日   03 版)

        不久前,我去了趟新疆,不是去游玩,是参加一个家族的团聚活动。这是我第三次去新疆,头一次是文革中大串联,在西安拿不到去成都的车票,有去乌鲁木齐的,就去了。第二次是十几年前,带队去新疆采风,在北疆绕了一大圈。这次,可去可不去,想想,还是去了。是我母亲那个家族的团聚活动,寻亲的历程很感人,去了见到的场面也很感人。

        大致说来是这样的,我的外曾祖父,家境不是多么好,年轻时死了妻子,留下一大一小两个儿子,便将大儿子留在岳家,带了小儿子去了新疆。打拼多年,和同乡数人,开办了一个叫“济宜生”的大药店,晚年回来不久就去世了。那个小儿子留在新疆,繁衍了三四代人。这个儿子的儿子,我该叫三舅的,临死前,叮嘱他的儿女,一定要寻找到他的故家,他也只是从他的父亲那儿得到一句话,说是在山西临晋县城南几里,有一个不大的村子,全村人都姓卫,就是他们的老家。

        这个地方,听起来明白,找起来并不容易。地图上早就没有临晋县。先是他的大女儿,在暨南大学当教授,在西安有教学活动,完了专程来山西,倒是找见了临晋,也找见了南连村,问村里人,都说没有去了新疆的,只能是怏怏而归。过了一年,他的次子,夫妇两人开车到了山西,改变策略,直奔洪洞大槐树,那儿有姓氏宗谱,问了方知临晋县,就是现在的临猗县(解放后与东边的猗氏县合并)临晋镇。去了一打听,南边数里,果然有一个全是卫姓的村子。上次新疆的人来过,传了开来,慢慢也就弄清,只有我舅家有人去了新疆。这次去了,找见了我的两个表弟。经过两次寻找,我的这个三舅,总算是找见了自己的根。其时已病重,难以行走,由他的次子开车,专程回来认祖归宗。老人家三年前去世了,新疆的风俗,三年后给故去的亲人立石碑。我这次去,就是参加三舅的三周年立碑祭奠。山西去了五家,陕西二舅那边,也去了五家。

        到了墓地,看了周围坟前的石碑(未满三年的是木牌),方始明白,何以我的这位三舅多少年不急于找自己的故家,偏偏到了临死的前几年,才这样亟亟地找寻?原来,在新疆的汉族人家,死后坟前立着的,不管是木牌还是石碑,右首竖写的第一行字,都是原籍某省某县某村,甘肃最多,其次是四川、河南、陕西。也就是说,若是我的这位三舅不找见他的故家,死后坟前的碑上,只能写山西临晋县,那么他就是一个飘荡在边陲之地的孤魂野鬼了。这在老人想来,是很可怕,也是很尴尬的。

        在新疆几天的交往,我发现,卫氏新疆的这一支,跟山西的一支一样,都有文学的才华。表弟京明在坟前宣读的祭文,四字一顿,一连几十句,极富文采。一时之间,我甚至疑心,我那点稀薄的文学才华,是不是得之母亲的遗传?临别的宴会上,让我说几句,我说,希望新疆、陕西、山西三地的卫氏族人,都爱读书,好学上进,成为一个有文化传承的家族。

        这次祭奠活动,山西和陕西这边,是卫氏嫡长孙卫静安先生组织的,他是运城市人大代表,也是运城有名的企业家,晋陕两地赴新疆十户人家的机票,全由他负担,也包括了我夫妇两人的。行前他安排,各地族人不必带什么贵重礼品,多带地方土特产就行了。我问他,我带什么,说你就别带土特产了,带几本书,再写幅字就行了。我不会写诗,硬诌了一首,写成条幅裱了,配上锦织的盒子带过去。诗曰:

        曾祖创业到新疆,百年血脉两茫茫。万里寻根终接续,临晋南连是故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