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7月06日 星期三

    状元崇拜是种幻觉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7月06日   20 版)

        随着高考分数线和成绩单的公布,“高考状元”紧跟着就火爆起来,看到大学“抢状元”、地方“奖状元”的新闻,我想起曾看过一幅有趣的插图,出自于清代的一位画师之手,画面是一匹慢慢行进的白马上端坐一位胸戴大红花的中年男性,高昂着头,围着他的,不仅有沿街的老百姓,还有闻讯赶来的官员、商贾、媒婆。毫无疑问,那幅画的核心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状元崇拜。

     

        1300多年来,“状元”这个名字风靡过整个中国大地。使千百万士子追逐着这顶桂冠,通过金榜挂名,进而获得步入政坛、入赘皇家、升官晋级的机会。中国的老百姓把状元看作文曲星下凡。其实,“状元”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炫耀的一个。科举制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结束,1282年间历代王朝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有姓名记载)。万人挑一的状元,其荣耀、其显赫、其尊贵,简直登峰造极。然而,真正称得上一流人物的却又屈指可数、凤毛麟角,状元中不乏有真才实学、卓有建树的人物,可就古代状元的整体情况而言,名不符实的仍然占大多数,甚至还有只识几个字的白痴状元、草包状元。由此可见,考试也未必能把一个人的学识水平测验出来。

     

        可是,现代社会对今天的高考榜首的崇拜似乎不亚于古代人的状元情结。每年高考过后,我们都会看到或听到一番异常的热闹。每当各科的新科状元在各省乃至各市的报纸、网络等媒体荣登金榜,照片、考分、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学习秘笈以及平时交朋结友、学习成绩等等都隆重地公开。甚至连同其所在市、县、学校等,都上了媒体,俨然成了为家乡和母校争了光杨了名的有功之臣。每次见到媒体上的“高考状元”,我都非常困惑:是谁给高考学科第一名的学子赋予“状元”称谓的?是有人纳入政绩的授意还是媒体顺应某些人意向的炒作?所谓的“高考状元”,其含金量真的就那么高吗?

     

        作为曾经的考生,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所谓的高考状元,只不过是拿到了进入重点高校的入场卷,他们的学习工作征途还很长。更何况,取得高考学科第一名的成绩,在必然性中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我也见过,平时学习成绩在班级、学校名列前茅,偶因某种不确定因素临场发挥欠佳,导致与所谓“状元”擦肩而过,谁能说这位考生学习成绩不好!也有不少市、县高考状元,因社会的期望值太高,压力过大,进入状元集中的高校后,很快便失去了过去在全班、全县、全市考试成绩顶尖的优势,导致信心日衰、成绩下滑,最后酿成退学的悲剧。所以,我认为高考状元,只能作为当前高考导向、分数挂帅的教育体制的标本。

     

        在我看来,大肆宣传和奖励高考状元这种小概率事件,跟大街上为摸彩票中大奖者放鞭炮、敲锣打鼓没有大多区别。崇拜高考状元,要的只不过是种幻觉。

     

        安徽省池州市 赵柒斤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