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6月29日 星期三

    学术书架

    历史民俗学视野下的汉唐风土记

    许辉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6月29日   18 版)
    《汉唐风风土记研究》,李传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1月第一版,56.00元

        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主编的“历史民俗学丛书”,近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一部新著,即李传军著《汉唐风土记研究》。展读之下,感觉该书研究扎实,新意迭出,对于中国历史民俗学以及思想文化史等方面研究都颇多贡献,值得重视。

        历史民俗学是民俗学的分枝学科,其在中国的建立既有学科内在的必然逻辑,有也民俗学发展自身的历史渊源。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曾讲过:“‘民俗学’,在我看来,应该说是‘民俗诸学科’,就是说它里面可以包涵很多分支学科……有位同志提出可否建立‘历史民俗学’的问题。我以为这是可以的。问题在于处理的是不是历史民俗现象,或者是否从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民俗现象。如果有上述两种情形,那么,这种支学就可以成立。历史民俗学,应当包括民俗志、民俗史、民俗学史以及其他有关著述。它与神话学、故事学等一样,可以成为民俗学的一个支学。”(钟敬文:《谈谈民俗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见刘锡诚主编的《妙峰山·世纪之交的民俗流变》,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当然,民俗作为民众的生活文化,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特征。所谓民俗文化的历时性特征是指任何民俗文化都是历史形成的,都有一个发生、发展、传承和演变的过程。所谓民俗文化的共时性特征是指民俗文化一旦形成,总会在一定时期内以相同或相近的形态存在于一定区域和阶层的民众生活之中,以相对稳定的形态为人们所共享。民俗学以民众生活传统为研究对象,当然是一门以现实生活习惯为研究重心的学问。但生活传统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民俗学在追溯传统的时候必定与历史学交叉。可以说,历史民俗学一头连接着历史,一头连接着现在,是中国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唐风土记研究》一书系萧放教授指导下的博士后研究报告。风土记是专门记载我国古代地理和风俗的历史文献,是一种历代传衍的民俗记录和民俗解释文献。本书对以《汉书·地理志》、周处《风土记》、盛宏之《荆州记》及《大唐西域记》为代表的汉唐风土记给予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了中国古代风土观念的起源和演变,并以周处《风土记》为个案研究了汉唐风土记的写作体例与文献特征。本书指出汉唐风土记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风土与民俗的统一,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民俗学研究价值。可以说是一部沿着中国历史民俗学理论路径探索创新的一部专著。

        首先,本书以“风土记”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上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中国唐时期曾经涌现出许多著名的风土记著作,如周处的《风土记》、盛弘之的《荆州记》、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莫休符的《桂林风土记》等等,其数量不下百余种。“风土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是很特殊的一个门类,过去并未过多的引起学者的特别关注,只有方志编写者钟情于此。这可能和以往的研究重正史,轻方志的传统有关。其实历史研究离不开方志资料,要想描述一个时代的民众生活史,方志或专门的风土志资料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可与正史媲美。汉唐时期,在我国历史上也是特殊时期,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文化,从民俗的角度而言,汉唐时期也是中国民俗文化(特别是节日文化)发展定型的鼎盛时期,专门记载地理和风俗的文献很多。本书选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具有影响力的周处《风土记》展开研究,辑录、考证极为详尽。同时作者注意到与同时代的众多《风土记》《岁时记》的比较,突出风土记体现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从选题上来说,作者选取汉唐风土记这一在中国历史上曾经风行一时,而又在后世逐渐散佚的古代风俗历史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对风土记这种历史资料的文献性质、历史渊源、体例特征、历史价值和发展演变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对这种历代传衍的文献民俗志做了深入的发掘,极具学术价值。

        其次,本文所提出的核心概念和思想,对于中国民俗学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中国古代“风土”观念演变的探讨,是本书最为精彩的篇章,也是本书最具思想深度的文化探索。风土在中国古代是民俗的代称,常见于中国古代的各种正史和文集。但风和土,本是自然事物,一属天气现象,一属地质资源,它们虽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巨大的影响,但它们并非人类生活的本身,然而在中国古代风土合称,竟成为社会风俗,即人类社会生活的代称,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作者从殷商卜辞资料和《淮南子》《吕氏春秋》等古代记载入手,深入考索。揭示了风与四季和岁时节气有关,在特殊语境下成为农业生产和民众经济、文化生活的象征符号。土地是人们的繁衍生息之所,是人类一切生活赖以存在的基础,更是人类所有民俗活动展开的舞台。因此风土表现出极强的人文特性,是一定区域内气候和风俗,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总和,也就是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的统一。另外,本书第四章深入探讨了中外空间观念的异同,指出汉唐风土记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民众生活中的空间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生存环境的认识、感知和探索过程。也是本文颇具创新的论述。

        再次,本书的作者充分发挥民俗学、历史学、文献学的学术专长,对于汉唐风土记特别是周处《风土记》的辑佚、考证和研究,呈现出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术规范。

        周处《风土记》是汉唐风土记的代表性著作,深入剖析这部著作,对于认识汉唐风土记此类文献的性质和学术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第二章以四节十四个部分的重要篇幅,详细探讨了周处风土记撰写的时代背景、历代学者对它的辑录和研究、周处风土记的区域文化特色和文献体例特征。并以严谨的体例、全新的面貌、详细的校勘和注释呈现了本书的周处《风土记》新辑本。经过研究,本书指出风土记是中国古代的地理书,是中国古代地方志的滥觞,是特定区域文化的产物,它以记载当地的山水、气候、风俗、岁时节令和人物、传说为主,它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人地关系观念;展现了中国古代下层民众的思想与生活,从多个层面体现了中国汉唐时期的历史民俗;体现了中国古代民众生活中的空间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生存环境的认识、感知和探索过程;汉唐风土记中的外国游记和风土传,还体现了汉唐时期中国民众与世界交往交流的历史,是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外部世界异域文化的认知与冲击。总之,本书认为汉唐风土记作为特殊的地理文献,也是中国传统文献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形式,在体裁、类别方面丰富了中国古典文献的内容。

        细读全书,感觉《汉唐风土记》的研究也存在薄弱之处,大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第一,全书以汉唐风土记研究为名,涉及历史时期相当长,从本书的附表中也可以得知,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风土记著作不下百种。但本书仅对周处《风土记》和西域风土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对《汉书·地理志》、盛宏之《荆州记》乃至莫休符《桂林风土记》的研究都较为薄弱,内容上畸轻畸重,不足以发掘并阐明汉唐这个宏观历史时代风土记发展演变的全貌和深层次规律。

        第二,本书对个别观念如中国古代风土观的演变的阐述,固然精彩,体现了作者一定的理论关注和思考深度。但本书对中国古代空间观念的论述则略显粗浅,未能撷取更多典型而内涵丰富的史料、案例进行深入解析,现有的论证缺乏深入的比较、考辨和总结,且不免存在堆砌史料的嫌疑。

        第三,历史民俗学是中国民俗学中新兴的一个学科分支,在理论上固然有钟敬文先生等几代学人丰厚学殖来奠基,但不同的著作都应呈现新的理论思考、思想思辨和方法创新,承担着拓展历史民俗学学科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学术使命。本书虽然做了一些富有创建的思索,但远未餍人耳目,一新视野。相关的理论阐释还有进一步拓展深化的空间。

        汉唐风土记数量众多,散佚严重,对它们的研究难有止境。本书的研究相信能够激发起学者们对这一学术领域的关注,从而涌现更多的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著作。这是读完本书后笔者的期待。

        中国历史民俗学植根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传统,发轫于中国民俗学派的厚重学术积淀,又注重融会西方历史社会学等新兴学科的理论养分,可谓是一个古老而新鲜的学科领域,在钟敬文、萧放诸先生的努力下,它根深叶茂,繁枝摇条。《汉唐风土记研究》的出版是这棵学术之树上绽开的一朵新花,期盼更多的著作出版,迎来繁花似锦的中国历史民俗学的春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