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6月08日 星期三

    社区图书室需要“自我疗伤”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6月08日   08 版)

        作为居民身边的图书室,社区图书室离家较近,看书、借阅方便,服务灵活,本应该受到居民热捧。然而,记者近日走访发现,福州许多社区图书室非常冷清,有时一整天看不到一个读者,大好的图书资源就浪费在被遗忘的角落,非常可惜。(5月25日《福建日报》)

     

        福州许多社区图书室冷清的境遇,是不少城市社区图书室“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缩影,一整天看不到一个读者,或者一天借不出一本书,几乎是普遍常态。曾有报道称,某地一社区图书室甚至两年仅借出4本书。建设社区图书室的初衷,在于推进文化进社区,在于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然而不少社区图书室却遭遇冷落,美好的初衷与愿景,自然无法谈起。

     

        社区图书室何以普遍沦落至此?这要从社区图书室自身找原因。不少社区图书室几乎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养在深闺人未识”,老百姓便不能充分享受其图书资源。像这样的社区图书室,花费了不菲的财政资金,即使阅读环境窗明几净,即使藏书量丰富,却因为社区居民对其的知晓率不高,自然鲜有人来。一旦鲜有人来,文化富矿也会沦为“废矿”。

     

        笔者所在城市,曾有一家媒体调查本地社区图书室的知晓率,调查结果显示,78.8%的调查者竟然不知社区图书室的存在。很多老百姓直言,要不是去办事,还真不知道社区建有图书室,要不是接受调查,还不知道社区建有图书室。社区图书室“静悄悄”地开办,且往往处于城市的犄角角落里,知晓率不高,阅读人群、借阅数量又如何提升得上去?又如何保证不被闲置?

     

        还有一种“静悄悄”则更为可怕。有的社区建设图书室,只是单纯追求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只图热热闹闹办起来,在接受上级检查、为社区政绩加分后,则让图书室冷冷清清开下去,以避免给社区增加人力物力等运营负担,这类社区图书室经常是“铁将军把门”,或图书更新缓慢、工作人员匮乏、服务意识差,满足不了居民阅读需求。如此建设社区图书室,根本不是为居民谋福利,被冷落就在情理之中。

     

        社区图书室要改变被遗忘、被浪费的命运,最应该“自我疗伤”——根治自己的“硬伤”。一方面要对它“广而告之”,提高知名度、知晓率。要像美国社区图书馆那样,让人到达一个社区,就能立马找到其图书馆。另一方面,要增加投入、采取措施,让社区图书室有场地保障,图书能及时更新或能在不同社区图书室间流转。此外,社区图书室应通过多多举办文化娱乐活动,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气和影响力。成都武侯区 何勇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