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机关服务局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携手,在合肥举行的第47届全国高教仪器设备展示会期间,举办“新世纪高校教材建设高端论坛”。来自大学院校、大学出版社、教育IT等行业的13位专家,就“互联网+时代”的教材建设与教材出版、多媒体教学、智能教育技术应用、教育金融配套服务等,向参会代表介绍经验。未来,多元化的高校教材市场正在形成中。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终端阅读设备与技术应用的迅猛发展,新一代大学生对跨媒体教学教材新模式存在需求。本次论坛的焦点话题针对高校教材未来建设发展方向,由此吸引了全国各地前来观展的大学教师、大学实验室采购中心负责人、各大学学科实验室设备商、大学出版社教材发行与编辑人员、教育服务集成商等数百位代表聆听。
论坛协办方北京国新署报刊信息咨询中心负责人介绍,论坛旨在促进出版与教育两大行业融合发展,为“互联网+教学+高校教材”等出版资源的跨界融合打通第一步。
据了解,10月19-21日,第48届全国高教仪器设备展示会将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届时,主办方将继续邀请大学出版单位和数字出版服务企业参展,同期继续举办教育与出版行业跨界高端论坛。
教材1.0至4.0的演变
在论坛中,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龙永红以中国人民大学教材建设史为例,解析了高校教材的数个发展阶段:建国初期翻译、使用前苏联教材,到六十年代的建设期、七十年代的恢复期、九十年代的发展期、新世纪的创建一流教材建设期;中国人民大学使用的教材,也走过了从翻译、引进开始,到自主创新的独立发展阶段;当今,以落实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为核心,围绕课程体系改革与完善实施精品课程制度的新时期教材建设要求,中国人民大学使用的教材实行双主编制的编写流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室主任王磊阐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文科教材出版经验——人大社的文科教材出版经历了创建出版基地、成立开发中心、构建教材体系三个发展阶段,他还介绍了人大社配套内容资源,立体化、网络化打造精品教材的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教育中心副主任邬洁则全面介绍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教育教材从1.0至4.0的演变,即编译、统编、配套到数字出版教材四个发展过程;同时,人卫社围绕国家对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开展了医学教材的多层次多学科建设。
融入学科建设
地方教材建设的代表单位则探讨了如何围绕地方优势学科,践行特色学科教材建设的经验。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院长罗良清着重探讨统计学科教材建设,阐述了教材与学科建设、中外统计学教材差异、教材构架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之间的关系、强化教材国际化视野的建设思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主任沈辉宇则从优质高校教材资源急剧流失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教材建设需转变编辑思路,应把教材建设融合到学科建设,提高服务意识、立体化开发;并提出,要结合地区办学特色,重视偏冷门的小学科的教材开发。
融合技术创新教材
机械工业出版社高等教育分社副社长冯春生、浙江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金更达、上海交通大学慕课研究院院长江志斌等,则介绍了慕课和微课的发展历史与应用趋势,提出应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学习,及电子书包、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未来教室等传播手段,延展教材建设的观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尚志则从教材编写者的角度,言语风趣地论述了数学教材编写与教学应用相结合的新思路。
服务资源支持业态建设
教学服务资源也是高校教材建设不容或缺的内容。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数字教育产品部总经理刘阳从IT业服务集成商的角度,讲述了提倡教材数字化服务,是应对高校从传统学习方式向信息化学习方式变革的需要。美国版权结算中心中国区代表初晓英,分享了美国版权结算中心建设全球学术版权保护与文献大数据的建设经验。平安银行北京分行教育金融部总经理张丽冰,介绍了银行系统为教育行业、出版行业打造的全新教育专项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