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5月04日 星期三

    百札馆印象

    读廖奔草书

    张瑞田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5月04日   03 版)
    廖奔作品

        首届书堂山文人书法周书法展,向廖奔约稿。廖奔如约寄来一幅草书新作,我细细观赏,发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与廖奔的书法交往有五年之久,对他的草书有一点了解,此前,他的草书生辣、劲健,坦荡也强势。眼下的作品,中和、亲切,线条婉转,结字温和,情致毕现。近年,我一直对学者、作家书法保持研究的兴趣,尤其是治学与创作的过程,如何影响到他们的书法学习、书法审美、书法创作的。对学者、作家书法的赞赏和批评,是有深刻的文化意趣的,其中包含了我们与古人相同和不同的书法理念,与专业书法家心理与技法的差异。

        廖奔是学者、作家。他的本科、硕博教育,铺平了他的治学之路,他弱冠临帖,让他的字有着清晰的来路。这很重要,治学需要有计划、有系统的专业性阅读和写作训练。写字也是如此,没有对书法史的熟稔和一个漫长时间的对视,所写的字一定苍白,没有什么意义可言。

        廖奔写字,有痴迷、沉醉的感觉;检视毛笔,触墨,弹笔,直至入纸,一个优美的程式化动作,会让人感受到书法创作的美感,或者说是廖奔草书创作的美感。有可能是廖奔对草书的高度重视,他对草书倾注的心血,投入的精力,在当代学者和作家中,是可圈可点的。

        读廖奔书法,自然会想起袁昂《古今书评》中的一句话:“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不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

        古代书论,给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如果说袁昂在王右军的书法中看到了“谢家子弟”,我则在袁昂的书论中看到了廖奔的书法。

        追求草书的廖奔,树立着古典书学的人文理想,优雅、温婉地游走于唐人与宋人的经典草书之间,锤炼着追慕草书的意志,培育着细致的艺术感觉,开拓着书法艺术创作的坚实道路。廖奔的心中鲜活着宋元以来生动的戏曲人物形象,这份积累,恐怕是廖奔的独有。这份积累,自然也会影响到他的书法创作。廖奔的草书,的确具有艺术古典主义的典型特征——淳厚、中和、简约,如同宗白华所言“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廖奔做到了什么?第一,他体会到了古人的感觉。写字时的虔诚心态,忘我的禅心,对其他书法家与书法作品的尊重。第二,他投入了一定的时间临帖,试图以时间占有空间。尽管我不同意时间是书法家超越古人的一个指标,但我对廖奔坚决投入时间之河,问津草书堂奥的选择是赞同的。第三,由于时间为廖奔撑开了一个空间,对草书的认识自然有了更多的依据,艺术信息便开始过多地介入他的草书创作,于是,我们就在廖奔的笔下,看到了变化莫测的线条,起伏跌宕的节奏,飞扬的情思,张弛有度的笔调。而这些,恰恰是一幅优秀的草书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

        学者、作家面对书法的不同认知,决定了他们的追求。很多学者、作家,强调书法的个性,甚至认为,临习古人的碑帖是没有必要的重复,是对创新的束缚。因此,他们无拘无束地挥舞毛笔,没有笔法、字法意识,以漫漶的字迹宣示个性。这很可怕,这也是批评界对学者、作家书法诟病的依据。学者、作家要有面对书法的敬畏之心,假借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成就,把书法视为简单的写字,是一种文化错误。

        廖奔的书法创作实践,提供了哪些启示,需要我们深思。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