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4月27日 星期三

    《中国历史故事集》的编辑故事

    何强伟(中少总社图书中心综合编辑部主任)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4月27日   18 版)

        《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品牌图书,在全国的青少年中有着很大的影响。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前身)组织出版了它的前四种,即《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是林汉达先生写的。1980年,雪岗根据林汉达50万字的遗稿《三国故事新编》,改写出版了8万字的《三国故事》。在那之后,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一直希望能早日完成这套书,但因种种原因,直到三十多年后,雪岗写出《晋朝南北朝故事》《隋唐故事》《宋元故事》《明朝故事》《清朝故事》,《中国历史故事集》才得以完成。

     

        2015年5月,《中国历史故事集》(修订版10卷本)如期与读者见面。该书在出版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多次重印并获得一系列奖项,这对于一部有着50多年书龄的图书来说实属不易。

     

        那么,这套书究竟有什么特色,能赢得读者的认可?修订时,又做了哪些工作?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之一,我有着很深刻的体会。

     

        选取材料时,作者所选的历史故事都是信史。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因研究者的立场和意识而变化、发展,甚至歪曲、捏造。如何在众多的历史故事中,去伪存真,考验着作者的智慧。无论是林汉达先生,还是雪岗先生,他们在选取历史故事时,遵循的原则是要有可靠的来源,要出自信史。对于正史上没有记载的故事,决不写进书里去。像有些流传很广泛的传说,如桃园结义、草船借箭、借东风,虽然在民间流传很广,故事也非常精彩,但却没有可靠的史料根据,作者都没有采用。

     

        另外,在历史故事的取舍上,作者选取的是有意思有益的故事。在《中国历史故事集》中,作者写了从东周时期到清朝灭亡近三千年的历史。在这近三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的历史故事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如何取舍,直接决定着作品能否成功。考虑到这套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少年朋友,他们兴趣广泛,求知欲强,但辨识能力差,认识上容易先入为主,给他们讲历史故事,就要适应他们的这些特点,讲那些有意思对他们有帮助的故事。为此,作者在选取故事时,并没有一味去猎奇,并没有去扒历史的阴沟,而是选取那些不仅有趣味,而且也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良史莫不工文。”显然,一部好的历史作品,仅仅有准确的史实是不够的。

     

        《中国历史故事集》的两位作者,都非常重视文字的生动和简练,很会讲故事。他们懂得小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所以,写作时,非常注重用口语讲史的方式,把这些历史故事娓娓讲述出来,如道家常一样,一下子就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在故事里,一个个历史人物都鲜活起来,有声有色,令人过目不忘。为适应小读者阅读能力和习惯,林汉达和雪岗先生很少使用长句子,多用的是短句;用的词语也浅显平实,多是好记易懂的常见词,对一些实在无法回避的生僻字和地名,也加注了拼音和注释。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每一位人物的脾气秉性,他们都能用不多的文字,交代得清清楚楚、脉络分明,又生动又活泼,读起来毫不费力。

     

        两位作者不仅将每个故事讲述的娓娓动听,尤为难得的是,他们以“丝线串珠”的方式将各个故事串联起来,把历史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既重点突出,又上勾下连,使两千多年的历史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个“线”,就是古代的军国大事,这个“珠”就是一个个历史小故事这种写作方法,让小读者在阅读时,感觉历史主线很清晰,历史一点也不繁杂了。

     

        历史读物必须要客观,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读物就不能有作者的观点,不能融入作者的情感。

     

        在《中国历史故事集》中,作者没有直接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是通过语言文字的使用,将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融入故事中,让读者在读故事中,学会爱憎,学会做人与做事。比如,在“庚子大难”这一章节,写到慈禧太后准备废掉光绪帝,结果遭到洋人的反对,为此,慈禧恨死了洋人。作者这样写道:“憋着一口气,她就想发泄一番,给洋人一个好瞧的。”这句话中,虽然用的是毫无修饰的白描写法,但却将慈禧太后的小肚鸡肠展现得淋漓尽致。后来慈禧太后借义和团运动之机,对洋人开战,结果战败。与洋人签订了卖国条约后,作者这样描述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回到北京,连着接见各国使者,把各国使节夫人也请来,赔着笑脸儿说好话。”没有多余的语言,但慈禧太后对外奴颜婢膝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态度也一目了然。

     

        这次修订,首先表现在《中国历史故事集》终于出齐了。出版社最初的设想是:这套通俗历史读物,基本上是一个朝代写一本,从西周末年(春秋)开始写起,一直写到民国成立。但在修订版出版之前,只出版了5册,朝代截至到三国时期。这次修订,一共出版了10册,一直写到了民国成立,实现了最初的设想。

     

        这次修订,还体现在对以前已出版过的5册做了与时俱进的处理。首先,编辑根据最新的历史材料,对一些历史说法做了处理。比如在《战国故事》中,林汉达先生根据《史记》等史书的记载,写苏秦和张仪是同学。但根据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等文献记载,苏秦和张仪不是同时期人,也不是同学。张仪在前,苏秦在后,二人并无交往。但考虑到林汉达先生1972年去世前,并未看到相关新发现的史料。为了保留其讲述风格,尊重作者,修订时,并未直接改动故事,只是加了注释。类似的问题,修订时也都尽量做了忠实于原作的处理。另外,前5册书中,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对出现的一些古代地名,加注了今天对应的地名。但随着我国近些年来的行政区划的变动,许多已与实际不符。这次修订时,编辑依据最新的行政区划实际情况做了修改。

     

        《中国历史故事集》最早的一本《春秋故事》出版于1962年,距今已超过50年。为了表达对这部经典作品的敬意,唤醒读者的阅读记忆,修订版的《中国历史故事集》在装帧设计上,颇为怀旧:封面采用的是与最早版本封面近似的设计风格,简洁、端庄、大方,突出了书名和封面插图,具有鲜明的历史特色。内文排版上,不但原汁原味地保持了林汉达、雪岗两位作家的文字和刘继卣、董天野等绘画名家的二百多幅插图,每个章节和每篇故事,还贴切内容和时代,精心设计了不同的书眉、题图和尾花,文图相得益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化,但我们相信,这套特点鲜明,由中少社精心编辑的,由名家联袂完成正说历史的《中国历史故事集》,在下一个50年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